当我们触摸历史的遗迹,便能读懂:《大公报》社评里的“还乡”二字,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回归,更是一个民族从屈辱中站起、向新生走去的总结。 [详细]
1943年5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野场村杀害了118名村民,制造了“野场惨案”,牺牲者中有一位名叫王璞的14岁少年。他用自己的勇敢和信仰,谱写了一曲令人动容的抗日壮歌。 [详细]
坐落于芜湖市无为市洪巷镇练溪社区风和村的戴安澜故居,是目前现存的唯一一处与戴安澜将军有着紧密联系的故居建筑,2019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1943年,正值新四军扩军,孙洪秀和几个送信的小伙伴一起报名参了军。营长问他参军原因,孙洪秀毫不犹豫地回答:“日军杀了我们的人,汉奸也欺负我们,一定要拿枪反抗!” [详细]
当我们触摸历史的遗迹,便能读懂:《大公报》社评里的“还乡”二字,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回归,更是一个民族从屈辱中站起、向新生走去的总结。 [详细]
夏日炎炎,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康乐小区的20组亲子家庭来到龙华烈士纪念馆,进行敬献花圈仪式,入馆参观、聆听讲解。康乐小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洁说:“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 [详细]
陈胜利,原名陈生粒,1922年8月生于河北望都县东高昌村,1938年1月参军,194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多次立功。在部队,他历任文化教员、政治指导员等职。1982年12月,陈 [详细]
看着一捧捧鲜花,饶国华的曾孙饶晓强感慨万千:时间过去80多年了,包括曾祖父在内的抗日先烈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 [详细]
88年前,卢沟桥的枪炮声撕裂了寂静的夜空。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京西妙峰山脚下有一条隐蔽战线——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如同一把利刃,悄无声息地插入敌人的心脏,为抗战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详细]
1943年5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野场村杀害了118名村民,制造了“野场惨案”,牺牲者中有一位名叫王璞的14岁少年。他用自己的勇敢和信仰,谱写了一曲令人动容的抗日壮歌。 [详细]
宋铁岩,原名孙肃先,1909年出生于吉林省永吉县。1928年,他考入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创办“秋声书社”,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 [详细]
在消防应急一线干了22年,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消防救援站站长张海洋经常把“注意安全”挂在嘴边。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