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爱国主义

首页 >> 最新报道 >> 正文

乌蒙山区的红色记忆

发稿时间:2019-12-16 15:36:05 来源: 贵州日报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得益于交通变迁;群众生活走进文明富裕,是红色政权百年奋斗的追求目标。

  成贵铁路风驰电掣地穿越乌蒙山区,铺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而浸润高铁沿线的红色文化,成为了当今人们饮水思源的永久记忆。

  12月10日,记者来到毕节市林口镇鸡鸣三省村,刻有萧克将军题写的“鸡鸣三省”四个大字的纪念碑静静矗立在此。鸡鸣三省景区已经成了三省交界干部群众和广大青少年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平台。“尤其在周末和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林口镇党委书记曾铸说。

  “鸡鸣,三省应;人行,三省难。”这曾是当地人千百年来的喟叹。就在这天堑阻隔的地方,中央红军1935年2月二渡赤水,不畏艰险从四川境内跨河进入贵州鸡鸣三省村,召开了著名的“鸡鸣三省会议”,载入中国史册。

  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幅波澜壮阔的红色画卷从此铺展在毕节大地。1935年4月15日,掩护中央红军长征的红九军团到达大方县猫场镇,与前来追击的黔军展开激战,并从大方县与纳雍县交界的梯子岩脱离险境。

  “水西要害,贵筑藩屏。”黔西县大关镇位于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大关镇丘林村的老街渡口,原为川盐入黔古盐道,因红军长征经过,后来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红军古渡”。

  “我爷爷罗松全是四川人,背盐到大关来卖后在此落户,当年与当地村民一起将红军渡过鸭池河。”当地村民罗延飞回忆道。

  1936年2月2日,红二、六军团强渡天险鸭池河,进入黔西县大关镇丘林村。红军占领大关镇后,了解到大关镇八大盐号垄断食盐造成群众吃盐难的情况后,立即开仓发盐救济穷人。

  穿行在成贵高铁沿线,一个个红色遗址标记着红军的艰辛历程,也见证着毕节的沧桑巨变。1936年2月8日,红二、六军团在大定(今大方)城内孔庙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

  站在将军山之役纪念碑前眺望,便可眺望成贵高铁大方站的全貌。1936年2月14日至27日,红二、六军团在县城西北十几公里的将军山一带与国民党军队发生大小10余次战斗,有力地击溃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1936年2月17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迁往毕节百花山福音堂办公。次日,红二、六军团在与黔西交界的大方县普底乡黄家坝一带(现属百里杜鹃管理区),成功阻击来犯敌军,为红二、六军团战略转移赢得了时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36年3月,红二、六军团在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在乌蒙山腹地的赫章县回旋作战,成功摆脱了前来围追堵截的敌人,全部撤出黔西北,从而完成西进云南、北上抗日的伟大历史任务。

  红色,是奋斗的“底色”,更是发展的“底气”。骨子里浸润着红色基因的毕节儿女拿出改天换地的气概,不断书写毕节的交通史诗。从古驿道上的马蹄绝响,到国道、省道的九曲回肠;从大纳公路、贵毕公路的车流拥堵,到县县通高速的风驰电掣……古老的乌蒙大地,在新时代的奋进足音中,“交通平原”好梦成真!

  随着成贵高铁的开通,与贵广、沪昆、渝黔等高铁一道,外连全国和世界,内接高速路网和通乡通村通组公路这些“毛细血管”,让贵州成为大进大出、畅通无阻的“交通平原”和宜居、宜业、宜游的“风水宝地”,在新时代同心筑梦的足音中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记者 刘莹 刘蓝婴)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