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爱国主义

首页 >> 最新报道 >> 正文

走进革命老区石家庄平山县李家庄村

发稿时间:2020-07-13 15:16:40 来源: 石家庄日报

  太行深处,岗南水畔,风景秀美如画。远处青山隐翠,近处波光粼粼,平山县红色革命老区村李家庄村就藏在这山水之间。

  7月9日,记者进入村子,穿过几条幽径,来到了村民谷凤山家门前的小院。谷凤山今年80岁,从水库移民到搬迁新居再到发展产业,老人见证了小山村的“酸甜苦辣”。

  “当年为了修建水库,我们从山下搬到了山上。但是,重新找块地方定居生活并不容易,又没有发展的路子,村里成了贫困村。”老人坐在门口的石礅上,细细回想着这些年的日子,眉头时而皱起又时而舒展,“不过,近年来我们吃上‘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

  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和生态优势,努力提升乡村文化和旅游文化内涵,几年时间里,这个全村仅有89户262人的小村庄,在平山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慢慢地从贫瘠、贫穷走向美丽、富强。革命老区村一点点实现了蝶变,村民们也奔向了美好的小康生活。

  红色是生活的底色

  谷凤山老人家门口立着一根旗杆令人瞩目,上面挂着的红旗迎风飘扬。作为一名退伍军人,谷凤山认为这面红旗代表的是情怀,而上面的红色是生活的底色。

  “以前村子里大多是岗坡次地,种不了多少粮食,村里也没有另外挣钱的路子,日子过得苦。后来,村里能发展起来旅游产业,除了党和政府的帮助,这中央统战部旧址功不可没。”谷凤山笑呵呵地说。

  守着好山水,村民却过着穷日子,这样不行。趁着县里发展全域旅游和红色旅游的东风,李家庄村也要吃上“旅游饭”。

  前些年,在县里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李家庄村依托中央统战部旧址,挖掘红色资源,将中央统战部旧址与西柏坡周边红色资源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开发。

  “旅游业靠啥发展?得有人来才行。这不,中央统战部旧址和西柏坡就成了我们这儿的‘金字招牌’,这些年来我们这儿的总客流量达到120多万人次。”该村村支书刘立宁说。

  有了红色旅游资源,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有了人气儿,李家庄村的旅游产业逐步走向正轨。

  致富路上“金”闪闪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有了一定的旅游基础,李家庄村招商引资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在县相关部门的牵头下,村子与荣盛公司投资签订了李家庄特色小镇旅游开发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建设了占地657亩的观光采摘园;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两座,重点发展高档盆景花卉……”刘立宁掰着手指头,细数着这些年来村子引进来的项目。

  随着项目的增加,村民的收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李家庄的前大街上,记者遇到了正在清扫道路的村民刘国联,她负责村里街道保洁。“别看我是做保洁的,咱收入可不少。”刘国联打趣道。

  自从引进来了好项目,很多村民都有了好几份收入,刘国联也不例外,她家的老院子被河北荣盛集团“租用”,用于发展特色小镇旅游项目。

  “原来花10元钱都觉得心疼,现在兜里装100元,花着也觉得挺容易!”刘国联一笔笔算起了家里的收入,“家里7亩地全部流转了出去,每年有1万多元收入,老伴儿在果园打工,每月挣2000元,我每月挣1500元,再加上每年4.8万元房屋租金,全家每年有10万元收入。”

  据刘立宁介绍,2015年李家庄村的人均收入是5255元,而到了2019年,李家庄村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25000元。

  风景“钱景”双丰收

  顺着村口柏油马路往村里走,不出几分钟,一排排精致的农家小院映入眼帘。

  在旅岛农家院,老板谷国才正在厨房里忙活着准备食材,今天晚上有游客预订了客房。“改开农家院以后生意一直不错,这段时间也缓过劲儿来了,一周得接待几百号游客吧。比养猪强。”谷国才乐呵呵地说。

  “强在哪儿?”趁着谷国才忙里偷闲的工夫,记者问道。

  “除了收入稳定提高,这个环境比以前强太多了。”说到这儿谷国才打开了话匣子,“以前还能养猪的时候,村里旱厕、猪圈、柴草堆到处都是,道路坑坑洼洼,雨天污水满街,热天臭气熏天。”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2015年,李家庄被列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开展改圈改厕、硬化铺路,村内绿化、修缮旧民居等专项行动,没几年功夫,村子来了个大变样。如今的李家庄让游客和村民都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一出门就有树荫,一低头就有花草,想跳舞有广场、想上网有4G,街上还有咖啡馆和读书吧,咱这儿跟城市没什么两样!”谷国才自豪地说。(记者 李坤晓)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