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爱国主义

首页 >> 最新报道 >> 正文

一条围巾背后的抗日壮歌
——在承德市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

发稿时间:2020-08-25 15:05:53 来源: 河北日报

  走进承德市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第一展厅,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展品,静静传颂着热河儿女可歌可泣、救亡图存的抗战壮歌。在近百件珍贵纪念物品中,一条长约1.3米、宽约25厘米的灰色麻线围巾,显得格外不同。

  “这是民族英雄孙永勤留下的唯一一件遗物。”讲解员杨瑞华表情凝重地说,尽管孙永勤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但根据家人、战友和乡亲们回忆,他身高近两米。“这条又宽又长的围巾,也印证了孙永勤高大勇猛的形象。”

  1893年,孙永勤出生在兴隆县黄花川孙杖子村一户农家。自幼爱读《说岳全传》,敬仰岳飞“精忠报国”的忠肝义胆。他热心助弱抑强,扶危济困,在黄花川一带颇有威望。

  1933年2月,日军占领热河。目睹山河破碎,同胞惨遭杀戮,孙永勤愤慨异常。“头可断,血可流,敌不偃,怒不休,誓死不做亡国奴”。1933年12月11日夜,孙永勤联合16位志同道合的农民兄弟,共议抗日大计,并歃血宣誓。第二天清晨,他在村中竖起“天下第一军、均富又济贫”的大旗,正式成立民众军,并被推举为军长。

  虽不能和丈夫一同持枪驱除侵略者,但为了表达支持和祝福,妻子雷永兰找来麻线,精心编织了一条围巾,为孙永勤送行。

  民众军初成,便迅速收缴车河川、黑河川一带民团武装。12月下旬一天夜里,他率军首克张杖子伪军据点,并开仓济贫。民众军声望大震,爱国民众纷纷来投,不到半年时间,人数猛增至五千余人。为团结民众、严肃军纪,孙永勤建立军法(稽查)处,制定了“不贪财、不扰民、不奸淫”的铁律。

  孙永勤虽一介布衣,但颇具指挥才能。一次伏击日军车队,他指挥战士先打两头,车辆堵塞后,再集中火力打中间,日军损失惨重。灵活机动的游击战,让屡屡吃瘪的日本关东军送给他“山耗子”的绰号。“他头脑冷静,给敌人痛击后,转眼没入深山密林。有次短短五六天时间,就率部牵着敌人鼻子,在长城南北绕了150多公里的大圈,让敌人大为光火。”杨瑞华说,在此期间,这条厚厚的围巾不仅为孙永勤遮风挡雪,还可蒙面隐藏身份,助其更好地与敌人周旋。

  1934年4月,中共京东特委委员王平陆与孙永勤取得联系,向他宣传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抗日力量,与日寇血战到底”的抗日主张,并建议其将民众军改编为抗日救国军。整编后,队伍分兵三路,在长城沿线一带痛击日军。

  黄花川一战,采取“瓮中捉鳖”战术,击毙日军100余人;南山子一役击毙日军200余人;在宽城九虎岭,抗日救国军与日军千余人浴血奋战,歼敌500余人。多次招抚失败后,日军决定大举“围剿”,以消除伪满所谓“西南国境的最大障碍”。但分散山区打游击的抗日救国军,让日军先进武器难成其效,“围剿”屡次落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抗日救国军与日伪战斗200余次,攻克敌人据点100余座,歼敌数千人。沦陷区民众抗战士气为之一振,日军却恨之入骨,称其为“热省治安之癌”。

  据杨瑞华介绍,1935年5月,孙永勤为了甩开日军主力的追击,率军两千余人越过长城,开赴遵化一带。临行前,他将陪伴自己两个寒冬的围巾放在家中,给妻子留下一句“把孩子好好经养着,别让他们当亡国奴”后,毅然再赴沙场,不想却成永别。5月24日,在与日军一次激战中,孙永勤壮烈牺牲。

  杨瑞华说,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巴黎《救国时报》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文章中高度赞扬了孙永勤、方志敏等11位为救国捐躯的烈士,并称他们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孙永勤牺牲后,日军为斩草除根,在他家乡,只要闻听是姓孙的,就格杀勿论。雷永兰在老乡们的保护下,隐姓埋名,带着孩子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逃亡中,一家人没带几样东西,其中便有这条围巾。”杨瑞华说,一条围巾,一份寄托。仿若孙永勤就在身边,不断给予家人战胜敌人、克服困难的勇气,终于迎来了抗战胜利。

  1979年5月1日,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邀请雷永兰女士参加《部分烈士事迹展》时,她将这条珍藏多年的围巾捐赠给了纪念馆,期望更多人了解孙永勤,更好地铭记那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记者陈宝云)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