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步星辰大海:“长七A”归来的300多个日夜
发稿时间:2021-04-17 16:29:00 来源: 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 一道光亮划破黑色长空。2021年3月12日1时51分,长征七号A改遥二(简称“长七A”)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的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
紧随发射口令,30分钟过去,跟踪结果表明器箭分离正常,测试发射大厅顷刻间掌声如雷。担任这次飞行任务的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试验队“01”指挥员马忠辉后靠在椅背上难掩兴奋之情,这根紧绷了一年多的心弦终于慢慢舒展开来。
新型号的挑战
长征七号A运载火箭是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基础上制造的新构型火箭,它有效填补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运载能力5.5吨到14吨之间的空白,能够实现把卫星送入36000公里外的地球同步轨道。
新型号,也意味着风险与艰难。
2004年毕业,从2005年开始从事新型号研制工作,马忠辉已经干了16年。对于这条追梦路上的苦辣酸甜,她深知钻研新型号要耐得住寂寞。“因为你的工作可能不会马上见到成果,甚至要等到10年之后才能看到成效。”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设计师范瑞祥介绍:“长征七号A火箭于2018年3月开始方案深化论证工作,2019年正式立项,2019年12月完成了出厂评审。”从2018年开始,马忠辉用将近两年的时间画出了第一张图纸。
马忠辉回忆起第一张图纸刚刚画出来的时候,整个人都脱了一层皮。用她的话说,设计老型号是利用和改进已有的产品,但是新型号是从无到有、从头到尾创造出一个新的产品,这对整个研制团队都很有难度。
马忠辉从事新型号工作后最艰难的一次挑战是“长七A”的主捆绑部分——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三级。她说,这不是简单的“搭积木”,只要拿扳手把螺栓一拧就完事了,而是需要里面的各种“血管”“神经”“肌肉”紧密地连在一起。
马忠辉在技术区工作(左一为马忠辉)
新火箭的研制过程中,马忠辉及团队反复改进、试验,直至通过验证。研发团队一共辨识出三项关键技术,高精度高空风场测量准实时双向风修正技术、大长细比火箭姿态控制技术和适应典型故障模式的制导控制技术。短短两年的时间里,确认开展并完成共47项试验,以确保火箭顺利起飞。
逆风飞翔的勇士
时针转回一年前,2020年3月16日的夜晚,“长七A”飞行到168秒时出现了故障,卫星未能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失利。当时在发射大厅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我觉得我半年的生命都没了……”坐在回北京的飞机上,一种难以言说的不安和难过涌上马忠辉心头。“很多事情不在我们的掌控范围之内,我们能掌控的就是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到无怨无悔。”
通过观看录像,大家发现在首飞过程中,火箭在一级飞行段末期,距离一级分离仅剩下几秒时间时出现了异常。马忠辉和队员们争分夺秒地开始了归零工作。专家在会议室里一遍又一遍地看视频、判读数据、分析原因;型号两总组织各个单位确定各自产品的工作状态……
“归零最重要的是找到造成故障的原因,它并不意味着否定了以前的工作,而是将技术做的不到位的地方补上。”将遥测数据和飞行过程中的十几个异常现象关联起来,通过找到最初的异常现象的原因,用马忠辉的话讲,“就像是破案一样”。
马忠辉和同事们在讨论工作(中间为马忠辉)
要定位故障,光有理论分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配合进行实验论证。“试验系统非常庞大、复杂,如果出现什么破坏,没有时间再做新的试验件,会直接影响火箭复飞。”火箭院总体设计部二室、九室和十一室组织了专门的团队,采用3个不同的软件进行背靠背仿真计算。
仿真分析定位了故障,要通过试验加以验证。受疫情影响,40多名核心人员在长征宾馆“集中隔离”,一边做试验,一边分析数据,一边调整方案,把时间无限细分,把效率不断提升。终于,用10天时间完成了一个月才能完成的缩比试验,15天左右得到了归零结论。
复飞,全力以赴
2020年4月,顶着巨大的压力,型号队伍完成了“归零”,提出要组织复飞。再次担任试验队“01”指挥员的马忠辉,在这300多天的时间里和她的团队一刻都没有松懈,只为顺利完成最后的复飞任务。
汲取首飞失利的教训,型号队伍制定了“自上而下型号牵引、自下而上全员参与”的“三再”工作思路,全面开展再分析、再设计、再验证工作,按照45个线索梳理形成了201个工作项目,心中都朝着“成功复飞”这个目标不懈努力。
首飞失利之后,奋战在伺服机构一线的装配工人赵建华,工作更加要求做到“让自己放心”。为了更加清楚产品状态,出现问题便于查找,她每天都对产品做详细记录。即便是很多没有要求记录的信息,她都会详实记录下来。
按照以往,一发火箭从明确到飞行,按照研制流程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多一发火箭的齐套,各个单位的生产压力都很大。”为了保障火箭复飞的工作进度,各单位集中一切资源进行保障,归零、生产、试验、总装同步进行。
“任何一个细小的失误,都会使成千上万人的心血化为乌有。”复查、归零、试验、跟产……每天高负荷的工作已经成为马忠辉的常态。工作中,她容不得丝毫差错。作为火箭设计关口的“守门员”之一,她会因为测试流程上的细节和其他人争得面红耳赤,也会因为任务中的故障排查通宵达旦,直至问题解决。
“决胜飞试、誓夺成功的发令枪已经打响,‘长七A’复飞只能成功,不能失败。”2021年1月16日,总指挥孟刚在出征仪式上强调。孙海峰说,“一年时间就有了复飞的机会,大家都努力朝着这个目标去奋斗,充满了干劲。”
长征-7A遥二试验队员在组装现场工作
组装完毕的“长七A”遥二火箭挺拔高大,在完成一系列的总装测试后,就进入发射前的垂直转运程序。在转运路的尽头,巨大的发射塔架张开双臂等待着将“长七A”遥二火箭揽入怀中。
“我期待圆满成功。”在发射前星罩组合体上塔当天,马忠辉坐在火箭技术区九层的座椅上平静地说。她心中有些忐忑,不是因为不自信,是因为复飞的责任重大。
“5、4、3、2、1,点火!”马忠辉见证了这座发射场里今年第一个“点火”口令的下达。300多个日夜的奋战,就是为了这一刻。
越不可越之山,则登其巅;渡不可渡之河,则达彼岸。首飞失利没有阻止这个强者团队的脚步,他们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直至目送长征七号A火箭复飞成功,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那种不负众望、不辱使命的喜悦,甜到了马忠辉的心坎里。(文/陈诗文 校对/陈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