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爱国主义

首页 >> 最新报道 >> 正文

党的诞生地上海正成“初心课堂”

发稿时间:2021-06-15 15:07:00 来源: 解放日报

  “排得再久也值得!”队伍中一名游客兴奋地喊道。这几天,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入口处,排队的人群拐了三四道弯,记者粗粗算了下已有两三百人。队伍中,有坐着轮椅前来的耄耋老人,有穿着校服的青年学生,还有牵着小朋友的中年家长,人潮中夹杂着上海话、北京话、四川话等各地方言,甚至还有慕名前来的外国人。

  随着“七一”临近,包括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等在内的一批上海红色地标完成建设或修缮改造并对外开放。612处散布在上海大街小巷的旧址遗迹、纪念设施等各类红色资源串珠成链,共同构成上海党史学习教育的“第二课堂”。

  连日来,络绎不绝的党员群众自发或组队前往一处处红色地标,在旧址遗迹现场感受百年沧桑,在文物展陈中体会初心使命,在民族的苦难与辉煌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动力。

  红色文物是党史最好“讲述者”

  数据显示,多处红色场馆近日均迎来参观大客流。中共一大纪念馆自6月3日正式开馆以来,包括中共一大会址在内,参观人次已多日破万;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自5月4日重新开馆以来,累计参观人数已突破5.3万人次,日均访客量达1500余人;龙华烈士陵园进入6月以来,预约团队达385批次,接待观众已超13万人次。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正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的新高潮。

  众多红色地标中,无声的红色文物已成为党史的最好“讲述者”。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展厅内,记者见到了80岁的老党员王祖禄。“以前我和老伴来过一大会址好几次,没想到新建的纪念馆内部空间这么大,我们看都看不过来,以后得经常来。”展柜内,解放前上海工人杨凤庭夫妇上工时轮流穿的一条破棉裤,让13岁的王呈翔小朋友印象深刻:一个个补丁,可见当时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一代代中国人为寻找改变命运的道路而付出的艰辛努力”。

  当整座城市被打造成“初心大课堂”,漫步其中的人们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信仰的伟力。从位于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步行穿过黄陂南路,来到位于太平湖畔的中共一大纪念馆,过往和当下交汇之间,历史如书页翻过,百年前的信仰穿越一个世纪给出了答案。“乘坐观光巴士,依次参观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等,沿着党的发展历程,能够深刻感悟到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程。”一位游客说。

  青少年心中的“网红”地标

  为了让红色文物“活”起来,丰富多元的表现形式也被运用到展陈中。在刚对外开放的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内,游客可以通过情景参观、剧场演出和交流互动相结合的方式,感受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和恶劣的革命环境;全新开放的中共四大纪念馆,融入AR增强现实技术、多媒体投影动态展示、图像识别、一键切换、雷达互动捕捉等新技术手段,改善观展体验;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一楼则首次将人民出版社旧址作360度全景展示。“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让人身临其境,我仿佛看到当时理想信念觉醒的黎明曙光。”一名参观者说。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不少红色地标策划推出“红色讲堂”“情景党课”等,通过身临其境的寻访、打卡,使很多红色景点成为青少年心中的“网红”地标。“我们陆续开展了一系列馆校合作项目,支持周边学校把书本上的内容搬进纪念馆,让收藏在纪念馆的文物、书写在展区的文字、记录在书上的英雄事迹都‘活’起来。”龙华烈士陵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前不久,来自日晖新村小学、龙漕中学等周边中小学校的教师,就在龙华烈士纪念馆进行“馆校合作课程”的现场教学展示,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结合龙华英烈的光辉事迹,让学生们了解真实的史料。

  面对众多客流,不少红色场馆的讲解员也已连轴转多日。昨天正值端午小长假第二天,记者联系上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员李欣曈,得知不到半天时间,她已连续讲解4场,每场观众人数都在50人以上,她的喉咙都已经哑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走进红色场馆,了解建党伟业,这让我很感动。时代在变迁,但不变的是初心,百年大党风华正茂,而我们正年轻。”(记者 顾杰 曹飞)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