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方志敏式的坚强苏维埃阵地(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早期革命根据地及主要创建者)
发稿时间:2021-06-16 16:32:00 来源: 人民日报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一位大家熟知的革命烈士,就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方志敏。他被俘后,面对顾祝同等一干国民党要人,甚至蒋介石本人的拉拢劝降而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他在狱中留下字字泣血的《可爱的中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被毛泽东誉为“民族英雄”。
波浪式地向前发展
1927年11月25日,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次会议,即窖头会议,在方志敏主持下召开。在这一次弋阳、横峰、贵溪、铅山、上饶五县的党员会上,方志敏根据八七会议精神,详细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指出帝国主义与中国广大人民的矛盾、地主阶级与广大农民的矛盾一个也未解决,中国革命必然继续发展,必然取得胜利。会议讨论了方志敏的报告,作出了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重大决定。在窖头会议精神的指导下,12月,弋阳、横峰两县分三个阶段爆发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弋横起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弋横起义影响下,1928年9月,闽北崇安县上梅地区农民发动了闽北革命斗争史上著名的上梅暴动,迅速控制了周边二三十个大小村庄,推翻了地主反动统治。至此,赣东北及闽北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为扑灭赣东北地区燃起的熊熊革命火焰,国民党反动派于1928年5月大举进攻赣东北根据地。1928年6月25日,在根据地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方志敏等在弋、横交界处的方胜峰上一个破庙里召开弋、横两县干部紧急会议。会上争论十分激烈,有人提出,全国上百处起义都失败了,现在形势这样严重,应把枪支埋起来,分散隐蔽。方志敏坚决反对这种逃跑思想,认为大敌当前,共产党员应与群众同生死共患难。会议最终确立克服困难、坚持斗争的正确方针,先后粉碎敌人的多次局部性围攻,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至贵溪、余江、万年、铅山、上饶等信江沿岸各县,革命队伍也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组建了正式红军——江西红军第五团(后改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1929年3月,中共信江特委成立,唐在刚任书记,方志敏等人任委员。在信江特委的领导下,根据地展开了较为彻底的土地革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地区的群众,从而促进了根据地的发展和壮大。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国民党反动派陷入内斗。7月,经过周密部署,方志敏率红军独立第一团一举攻破赣东北产业重镇景德镇,壮大了根据地革命力量。根据党中央指示,中共信江特委改为赣东北特委(11月又改为赣东北省委),唐在刚任书记,并成立红十军。8月1日,赣东北革命委员会成立,方志敏任主席。
上梅暴动之后,福建省委不断加强闽北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于1929年4月正式组建闽北红军独立团,并按照赣东北模式,建立苏维埃政府,开展土地革命。同年7月,闽北红军独立团划归赣东北特委领导并成立闽北分区委。中原大战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前后对根据地发动了四次大规模“围剿”,赣东北根据地不但粉碎了敌人的数次“围剿”,还两次入闽作战,使赣东北和闽北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奠定了闽北苏维埃和红军向前发展的基础。1932年,通过四次反“围剿”作战以及苏维埃运动的发展,赣东北邻近的皖浙等地相继建立苏维埃政权。为此,党中央于1932年底批准赣东北省改为闽浙赣省。
在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反“围剿”过程中,红七军团被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并于1934年7月7日从瑞金出发,10月与闽浙赣根据地红十军会合。根据中央指示,两军合并成立红十军团。此时,闽浙赣根据地已遭受敌人严重破坏。根据命令,11月12日,方志敏、刘畴西等率部离开苏区,朝皖南挺进,继续执行北上抗日任务。此后,闽浙赣根据地军民对敌人的进攻进行了英勇抵抗,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但由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指挥,最终导致了闽浙赣根据地的丧失。1935年1月,方志敏、刘畴西率部在怀玉山地区与敌英勇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方志敏、刘畴西等被俘,于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
“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在方志敏等人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和实践创造,取得根据地建设的巨大成就。正因如此,毛泽东曾多次予以高度肯定。在1930年初总结红军和根据地的初创经验时,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又盛赞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同志们“有很好的创造”“是模范工作者”。
建设坚强的党组织。赣东北地区很早就受到革命影响,五四运动时期,方志敏、邵式平等人就开始在此传播马克思主义,大革命时期,弋阳、横峰、贵溪三县就已经建立起党的支部,后又成立区委。大革命失败后,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方志敏等人勇敢地负起责任,召开五县党员会议,成立五县联合党委。正是党组织的建立和巩固,才有弋横起义的发生。此后,革命斗争每进一步,党组织就发展一步;党组织发展一步,革命斗争就前进一步。根据地十分重视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22条党员守则,包括服从党的命令、遵守纪律、牺牲个人、勇敢参加阶级斗争、永不叛党等。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党组织建设有两个创造:一是到白区秘密发展党的组织,这使闽浙赣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与白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为开展对外贸易,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强巡视工作。经常通过巡视工作来检查、监督各级党组织的建设情况。对于巡视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提出措施。闽浙赣省委组织部将其开展巡视的经验撰写了《巡视葛源支部小组工作的总结》,并发表于《党的生活》进行推广。
在农民武装的基础上创建正规红军。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没有外来武装的支援,红军完全是在斗争中成立并发展起来的。最早,方志敏等人创立“农民革命团”,有纲领口号,有武装力量,还有办事机构,拥有日常行政管理的实际权力,是一个融军事组织和政权组织于一体的新型农民组织。弋横起义后,方志敏等人认识到建立正规军队的重要性,就在各地农民自卫军中挑选积极分子,成立了土地革命军,在此基础上发展为江西红军第五团,直至成立第十军等部队。闽北根据地的红军发展亦是如此。在红军中,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实行官兵一致,规定红军的纪律,优待俘虏等,积极建设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
创造了一整套颇有特色的战略战术原则。主要原则是以游击战为主,在有利条件下也打中等规模的运动战、攻坚战,并在实际中创造了诸多战法,包括出敌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就虚,集中兵力,争取主动,围点打援,截断给养等,还有如“扎口子、打埋伏、斩蛇头、切尾巴、打小仗、吃补药”,特别是首创了我军的地雷战术。
独立自主地开展卓有成效的经济文化建设。闽浙赣根据地探索发展经济以解决供养的路子。首先是实行正确的土地政策,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并且给地主、富农也分了田,这有利于红色政权和苏区社会的稳定。根据地创办了省苏维埃银行,在发展农业生产时,为农民提供贷款,以购买耕牛、农具,这是一个创举。尤其突出的是,赣东北根据地在1930年就开始了赤、白地区的“对外贸易”,还专门成立“对外贸易处”,方志敏提出“见钱见物”,这又是一个创举。毛泽东曾说,对外贸易“这一工作,闽浙赣边区方面实行得较早,中央区则开始于一九三三年的春季”。通过发展生产,实行“对外贸易”,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增加了根据地的财政收入。
坚强的苏维埃阵地
有力配合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地处中央革命根据地东北角,紧邻国民党统治中心沪、宁、杭地区,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强有力的东北屏障,在历次反“围剿”作战中,均有力配合了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7月,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方志敏、邵式平等人就曾提出向皖浙边方向发展,采取游击战争,主动打击敌人,以巩固扩大根据地来打通中央根据地,分散转移敌人对中央苏区的围攻,粉碎敌人的堡垒政策。1933年1月,为配合第四次反“围剿”“集中红军的主力同敌人进行大规模的作战”,红十军奉命渡过信江同中央红军会师于贵溪,被改编为红十一军,消灭了进攻中央苏区右翼的敌人,圆满完成了配合中央红军作战的任务,随后被改编为红七军团,留在了中央苏区。
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1934年中央决定将红七军团与中央苏区的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作为先遣队北上抗日。此举,不但向国统区民众宣传了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深刻揭露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实质,而且直接威胁了国民党南京政府腹地,迫使蒋介石不得不调离围攻中央苏区的部队至皖南进行堵截,从而牵制了东南方向敌人大批兵力,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
丰富了革命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方志敏总结闽浙赣根据地的斗争实践,写下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信江党和红军以及最近之局势》《建设我们铁的红军》《关于白区乡村工作的几个问题》等光辉著述。在这些著述中,方志敏提出了一系列武装革命的理论,包括发动群众举行武装暴动、正确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及反倾向斗争、苏维埃政权建设、红军的战略战术、开展群众游击战争、加强白区工作、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等等。这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革命斗争实践中的成果。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曾说:“方志敏同志创建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方向路线是正确的。我们虽然不在一起,但我们的思想是一致的。”
(执笔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孙文广、周德昂)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15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