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爱国主义

首页 >> 最新报道 >> 正文

身边的红色地标丨京报馆的红色之光

发稿时间:2021-07-12 16:01:00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7月10日电(记者张超)“七一”前夕,北京市西城区魏染胡同的京报馆旧址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修葺一新,重新开放。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前哨,《京报》和著名报人邵飘萍用文字讨伐反动当局,公开出版马克思纪念特刊。1925年春天,经李大钊等人介绍,邵飘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邵飘萍在京报馆附近被逮捕,随后英勇就义。1949年4月,毛泽东亲自批示追认邵飘萍为革命烈士。

  1916年,30岁的邵飘萍被聘为《申报》驻京特派记者。彼时的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邵飘萍行文辛辣,针砭时弊,名声很快响彻全国。1918年10月,邵飘萍在前门外三眼井胡同创办《京报》,决心不受外国通讯社和军阀左右,将《京报》办成真正为民众发声的报纸。此时,邵飘萍与蔡元培共同创立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在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成为研究会的成员,为日后回长沙创办《湘江评论》积累了经验。成员还有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的罗章龙等一批爱国进步青年。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北大教授新闻采访课程的邵飘萍与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有了更多共同话题。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夜的“五三晚会”上,邵飘萍在北大红楼慷慨激昂发表演说,呼吁把各校同学发动起来救亡图存。1920年8月,邵飘萍出版了两部著作《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和《新俄国之研究》,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1924年,《京报》大卖,编辑和发行工作都需要更大空间,邵飘萍在琉璃厂附近的魏染胡同选定了一处宅院。“祖父把宅院重新改造,他喜欢前店后院模式,前面院落是《京报》的编辑部和经营部,后面是我们家生活的院落。”邵飘萍嫡孙邵澄说,祖父习惯写稿至深夜,相邻的两个院落便于祖父工作与休息。

  历史风云变幻,所幸这两座院落基本保留了邵飘萍改造时的格局。魏染胡同30号是京报馆旧址,一座二层小楼和一处四合院。魏染胡同32号是邵飘萍故居,一处两进四合院。

  就在邵飘萍为报馆新址忙碌之际,经李大钊、罗章龙介绍,1925年春季的一天,邵飘萍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秘密党员。这意味着他是由党的高级领导直接介绍入党,与个别领导人保持单线联系,一般不参加地方党组织的活动,亦不受地方党组织管辖。

  “为了家人的安全,也是恪守党的纪律,邵飘萍都没有把这个身份告诉妻子。”邵澄说,祖母汤修慧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去世都不知道丈夫是一名党员。直至1986年7月,邵飘萍100周年诞辰之际,经中组部认定,恢复并公布了邵飘萍共产党员的身份。

  时光回到1925年,这年10月,魏染胡同的京报馆正式启用。在一片低矮的南城平房区,二层小楼显得格外气派。一层为报纸的售卖区,至今“营业部”三个字仍保留在墙上。二层为编辑部以及邵飘萍社长的办公室,编辑部挂着邵飘萍书写的“铁肩辣手”横幅。

  党史专家考证,邵飘萍凭借特殊的记者身份,不仅为组织提供了大量情报,还在报馆多次帮助组织印刷、出版《工人周刊》《京汉工人流血记》等刊物,亲自负责培养党组织派往《京报》见习的学子,为党培养了一批新闻战线上的得力干将。

  邵飘萍有个习惯,下午一点后,他在京报馆接待读者。在电视剧《觉醒年代》里有这样的镜头,邵飘萍对毛泽东说:“《京报》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时,邵飘萍正在报馆。闻讯后,他拍案而起,立即带记者从魏染胡同赶到段祺瑞执政府附近,在惨案现场以及医院展开调查采访。白天采访,夜间写作,连续4天,一天一篇深度报道,控诉反动当局,后续又刊出百余篇消息、评论等报道。

  “三·一八”惨案后,反动当局更加疯狂地迫害革命者,并未公开党员身份的邵飘萍与李大钊一样,被列入通缉名单。邵飘萍暂时到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避居。

  “4月24日,祖父觉得形势没那么紧张了,一心想着报馆就回来看看,在返回东交民巷时,车行至魏染胡同南口,被埋伏的侦缉队围阻拘捕,当夜还查封了京报馆。”邵澄说,虽然北京各界人士大力设法营救,但没有成功。两天后,邵飘萍被奉系军阀以“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的罪名秘密杀害于天桥刑场。

  临刑前,邵飘萍神情自若,向监刑官拱手说:“诸位免送!”仰天大笑,从容就义,至死没有出卖党组织机密。

  两年后,邵飘萍夫人汤修慧带团队复刊《京报》,直至1937年“七七事变”后被迫停刊。为了赓续红色精神,2018年开始,北京市对京报馆旧址进行腾退,并建设成为红色报业博物馆。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