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多年前的原创精神“燃”到今天
发稿时间:2021-07-23 16:05: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7月23日 04 版)
制图:李晗
6月25日,北京,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现井冈山会师的雕像和壁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红军后代、小红军宣讲团团长余梓洋含泪讲解。 受访者供图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墙上,挂着一块泛黄的红布条,上书“牺牲个人,言首泌蜜(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伏(服)从党其(纪),永不叛党”。24个字中6个错字,这是永新县北田村贫苦农民贺页朵受到感召、参加革命后写下的入党誓词,也是我党现存最早的一份入党誓词。
多年来,各个年龄段的讲解员都曾在此驻足,讲述一位普通群众坚定的革命信仰,带人们重回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
井冈山位于江西、湖南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94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湘赣边界军民在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从此,井冈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它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
——————————
“红旗一定能够打下去”
“在井冈山斗争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经过了磨炼不断成长,孕育形成具有原创意义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大学原特聘教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专家陈钢说,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传统的源头之一,可以找到很多鲜活、丰富、扎实的史料印证。
例如“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仍思想坚定,相信中国革命必须另辟蹊径,理想是“可望也可及”的。于是,在永新县三湾村,他领导进行三湾改编,为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奠定基础,这才有了后来井冈山红色政权的建设;1927年10月,朱德在率南昌起义余部转向赣南山区途中进行“赣南三整”,围绕革命理想进行思想教育、组织整顿、军事训练,部队面貌为之一新。
陈钢介绍,1928年7月中旬,国民党在永新集结11个团的兵力,准备彻底清剿红军。毛泽东率红四军三十一团广泛发动数万名群众,将敌人11个团围困了25天;黄洋界保卫战打响时,老百姓削竹钉、挖陷阱、修战壕,和战士们并肩作战。这些例子充分体现了“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斗争精神和智慧。
“很多老红军回忆,在井冈山上,军民中存在一种乐观、向上、探索、攀登的精神。”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青年教师贾硕看来,井冈山斗争时期,有“红旗一定能够打下去”的坚定信念,有革命者的担当和智慧,有军民共克时艰的案例,这些都是井冈山精神最好的印证。
1965年5月,毛泽东在重上井冈山时说:“日子好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
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体现在每个生活细微处
随着暑期到来,井冈山红色旅游迎来热潮。在井冈山小井红军烈士墓前,12岁的少先队员余梓洋身着小红军服装,声情并茂地为游客讲解。
义务讲解,余梓洋已坚持7年。她的母亲陈平梅是红军烈士谢桂标的后人。30年间,陈平梅只做一件事——“打捞”井冈山红色歌谣和革命故事。从小,梓洋帮妈妈校稿,潜移默化接受红色教育。
6岁时,她主动要求出去讲解,陈平梅会为女儿写好讲解词。“那时,我其实不太懂井冈山精神代表什么,只是纯粹去讲。”余梓洋回忆。
2018年,当地组建小红军宣讲团,余梓洋担任小团长。她在家人和老师指导下,学会在讲解中运用手势和表情,开始了解每个故事背后的精神。
前些天,余梓洋反思,小井红军烈士墓讲解词的基调过于悲伤,小朋友们可能听不进去。她独立完成稿件修改,用感情色彩激扬的话语作结尾,融入国家发展的新例子。
她觉得,井冈山精神看不见、摸不着,但践行井冈山精神不能空喊口号,要体现在生活中每一个细微处。
这些天,在井冈山茨坪毛泽东故居,32岁的毛浩夫一遍遍给学员讲解“艰苦奋斗攻难关”原创课程。他是江西干部学院、井冈山市委党校特聘教师,曾在英国留学。他的爷爷是井冈山原博物馆馆长毛秉华,50年如一日宣讲井冈山精神。
一次,毛秉华在新闻中看到一幅红军渡河的油画,他意识到,画上的部队可能是从井冈山走出去的。于是,毛浩夫陪爷爷去北京寻访、填充史料。进了部队展馆,第一幅画就是《井冈山会师》,这让毛浩夫心生感动,坚定了传播红色故事的信心。
2018年,毛秉华去世,毛浩夫接过爷爷的接力棒。他结合专业背景,开发红色经济课程,介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农业、工业、商业知识和经济规章制度。
“还原历史的温度,说出历史对现实的意义,这是宣传井冈山精神的要领。”毛浩夫认为,井冈山精神不仅存在于教学语言中,还闪耀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在基层寻访时,他见证了许多小山村通过红色旅游致富,这些生动的故事融入了他的宣讲。
红色精神滋养每一颗不服输肯干事的心
每天,43岁的全国人大代表、茅坪乡神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左香云在4个角色间来回“切换”。早上游客进村,他是导购员,热情介绍竹筒产品;中午,客人在他家农家乐用餐,他化身服务员,端上农家菜;下午,他脱下围裙当起讲解员,向游客讲村里的变化。此外,他还要处理村中事务,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左香云是土生土长的神山村人。2000年年底,曾外出闯荡的他回家乡做起木弹弓加工生意。
2015年,全村只有54户人家,21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左香云感叹:“神山村何时能吃上‘旅游饭’,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神山村,看望慰问贫困群众,和大家共商脱贫攻坚之策。
有了方向,干群齐心。神山村推广黄桃种植,进行道路拓宽、旧房改造。2017年,左香云牵头成立神山村旅游协会,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建农家乐配套设施。并改建红军小道,打造精品线路。当年,神山村脱贫“摘帽”。
现在,越来越多“逃山”的年轻人回村开民宿、卖特产、打糍粑,村民们将“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的口号挂嘴边。
神山村位于黄洋界脚下,左香云的曾祖父左桂林曾是红四军通讯员,在战斗中牺牲。
“想想革命年代多苦,我们在创业干事过程中,也体会过苦涩。但在红色精神滋养下成长的我们,有一颗不服输、肯干事的心。”左香云说,革命老区的年龄老了,但革命精神与时俱进,这激励一代代年轻人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2021年07月23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