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爱国主义

首页 >> 最新报道 >> 正文

党史,最好的“大思政课”教材

发稿时间:2021-08-12 15:36:00 来源: 光明日报

  党史,最好的“大思政课”教材

  ——大连民族大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纪实

  光明日报记者 吴琳 光明日报通讯员 周禹辰

  每天清晨,伴着第一缕阳光,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大连民族大学校园冉冉升起,各族师生高唱国歌,面向国旗行注目礼。

  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在灿烂阳光的照射下,格外鲜艳,见证着这所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过去和未来、初心和使命。

  为进一步激发各族师生的爱国情报国志,牢固树立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大连民族大学开展“国旗天天升 国歌天天唱”主题教育活动。

  “升旗仪式时刻激励着我成长,作为青年学子,要坚定理想信念,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大连民族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生艾孜尔江·艾尼瓦尔参加完升旗仪式激动地说。

  挖掘红色资源,以史铸魂育人

  “把握‘九个必须’,开创美好未来。”7月9日,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上,大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赵铸从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讲起。“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学校把党史作为最好的“大思政课”教材,充分挖掘党史红色资源,激发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更好地激发青年学子爱党爱国之情、强国报国之志。

党史,最好的“大思政课”教材

  大连民族大学校领导和学生同上一堂课。资料图片

  “人工智能的意义价值在哪里?”“人工智能将在未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是否能成为未来国际技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在《工业机器人技术》课堂上,青年教授龙飞飞抛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们陷入了深思。

  龙飞飞常常将产业自信、行业担当有声有色地融入课堂,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价值、人生发展、人类未来等层面上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大家的主人翁意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使命感。

  近些年来,在大连民族大学,像龙飞飞老师这样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事例还有很多——结合专业知识介绍我国各领域的先进技术、取得的成就和创造的奇迹;介绍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的我国老一辈专家学者,讲述他们潜心研究、严谨治学、甘当人梯,对事业执着追求和敢于奉献的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党委为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在全校构建和打造“每名老师都是思政老师,每门课都是思政课,每名老师都在上思政课,校园就是大思政课堂”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和铸魂工程。

  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学校进一步构建“大思政课”格局提供了根本遵循,为进一步深化“大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如何融入红色基因?专题教学框架如何调整?”“如何既能体现理论深度,又能够让学生们易于接受?”这是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大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集体备课经常讨论的热点问题。

  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思政课”格局建设的重点。以史铸魂育人,就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充分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关键少数的积极性,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如今,积极践行“大思政课”理念,真正为当代大学生们启智润心,已成为大连民族大学教师们最流行的风尚。

  胸怀“国之大者”,涵养家国情怀

  “一颗红星,点燃了希望,百年征程,闪耀着光芒……爱我中华,同心相向,敬爱的党,你是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敬爱的党!”

  6月以来,这首由大连民族大学教师作词作曲的原创歌曲《你是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敬爱的党》,不仅在校园内广泛传唱,还被全国多家媒体平台连续推送展播。

  “党是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师生心中最敬爱、最尊重的榜样。创作这首歌曲,就是想通过歌声代表师生表白:党啊,你是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敬爱的党。”歌曲原创者、学校团委书记苑杰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大连民族大学1984年筹建立校以来,勇担民族高等教育重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砥砺前行,逐步发展成为今天拥有两个校区、在校生近1.9万名、56个民族聚齐的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大学。

  作为民族院校,学校党委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工作的鲜明主线,坚持旗帜鲜明“喊出来”、务实管用“落下去”,通过“十个较早举措”,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于办学治校全过程,贯穿于人才培养各环节。

  环境与资源学院191班的陈慧琴,是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瑶族女孩,上大学之前讲的是家乡话。来到学校后,她有一种“失语”的感觉,不敢开口讲话,怕大家听出她的口音。

  急于改变现状的陈慧琴,选修了《普通话训练与测试》通识课。在这个课堂上,有很多像陈慧琴一样,从民族地区来、普通话讲得不是很标准的同学。经过一学期的学习,陈慧琴的普通话讲得越来越好了。

  今年,学校陆续开展了“汉字听写大赛”“普通话大赛”“推普周宣传”等活动,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培养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热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5月5日,党史学习教育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学校第八届“边疆学子看大连”活动如期举行。“边疆学子看大连”是学校的一个品牌活动,近4000名学生参与其中,是学校培育各民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学校利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开课开展教育;开展“红色记忆”党史故事我来讲、《信仰回响》红色家书我来读、“讴歌党史伟业·唱响青春之歌”师生大合唱等活动;听红色故事、观城乡新貌、看身边变化,感悟党的光辉历程、初心使命。

  通过不同载体形式,学校将党史学习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生动鲜活地结合,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教育等内容融合起来,开辟了铸魂育人新境界。

  6月25日,学校2021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隆重举行。校长丁克毅深情寄语毕业生:“要努力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者、建设者、捍卫者,展现出民大学子的风采和价值。要胸怀‘国之大者’,涵养家国情怀,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书写人生华丽篇章。”

  聚焦师生需求,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班车又增设了3个沿途站点,我每天从家出来,走两分钟就是班车点,更方便省时了。”经济管理学院刘新颖老师说。

  “前段时间突发脑出血,需要进行两次手术,我工作时间短,积蓄少,当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向学校提出,希望能在医保方面适当补贴。”机电工程学院教师陈东亮说,想不到,没几天学校就给予反馈,会按照《大连民族大学教职工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方案》相关规定,予以重点考虑。

  “谢谢后勤的热情服务,你们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服务保障紧密结合,为离退休老同志排忧解难。”后勤保障部办公室的桌子上有一沓写满感谢的小纸条。

  这些都是大连民族大学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聚焦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的生动写照。

  学校党委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突出问题导向,在全校开展了“千名教职员工谈心谈话”活动。

  通过谈心谈话,不仅拉近了与教工的距离,也广泛吸收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聚焦学校发展和教工工作生活上的痛点难点,做到听真话、解难题、纳良策、办实事。

  学校党委先后开展三次领导班子专题推进会,听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实情况汇报,解决有关问题。

  “目前,汇总梳理意见建议188条,已解决93条,还有95条正在积极协调,争取尽快解决。”学校党委副书记杜元虎说。

  学校还充分利用校领导走基层、校长信箱、教代会提案、网上OA系统等沟通机制,全心全意倾听师生意见,及时了解师生的“急难愁盼”。

  就业指导中心推出“一对一”帮扶、个性化帮扶、持续性帮扶等一系列就业措施,做到全员关注就业、全程跟踪就业;党员教师主动为考研复试学生联系导师和调剂学校;学生社团持续开展线上线下“电脑我帮你”“助学志愿”等实践活动,持续为全校师生解决电脑技术问题……

  “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将学习成果转化到办实事、开新局的实际行动上来,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是从一件件排忧解难、有效落地的‘实事’中而来。”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明华说。

  “一部波澜壮阔的党史就是最好的‘大思政课’教材,我们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积极拓展以史育人的新载体和新阵地,把学习教育活动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基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仅体现了党史学习教育实效,也是对‘大思政课’理念的深化,更是对善用‘大思政课’要求的积极践行。”赵铸说。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1日 05版)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