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爱国主义

首页 >> 最新报道 >> 正文

沙洲村:返乡青年担起“半条被子”精神传承大任

发稿时间:2023-01-31 15:34: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夕阳从沙洲村外的群山边落去,“巷子里的奶茶店”灯火通明,坐满了来自相邻乡村的大学生和返乡青年。他们一边品尝奶茶,一边谈论着新年的人生职业规划:“在外打工不是长久之计,赚了本钱还是回来创业好”“乡村振兴青年也有广阔舞台”……

  沙洲村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89年前,红军进入沙洲村,在文明司(今文明瑶族乡)进行休整,3名女红军借宿在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她们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半条被子”的故事被讲述后,沙洲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发现,从村里的11名讲解员,到135个摊主、40多家店主,再到780亩水果种植户,绝大多数是35岁以下的青年。他们担当起“半条被子”精神传承的大任,挑起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大梁。

  沙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向群说,今年春节期间,村游客中心300多个停车位、村委会100多个停车位天天爆满。农历正月初四这天,游客量达到1.6万人次。

  “巷子里的奶茶店”创办者朱晓英是从广东潮汕地区嫁到沙洲村的90后青年。过去,她与丈夫拖家带口到沿海娘家所在地打工,现在回到沙洲,创办了村里第一家奶茶店,开设了3家特产经营店,把妹妹、弟弟也都带到沙洲村一起创业、发展。

  沙洲村的最大变化不光是来村里的人多、烟火气旺了,更重要的是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变强了。全村4个居民小组、现有542口人,村民人均收入从2017年的5000元,提高到2022年的1.9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由2017年的3600元(实际未到账)提高到2022年的140万元(含小部分未到账款);村里为60岁以上老人全额缴纳一份大病保险,每人每月分红220元;其余村民由村里代缴一半的医保费用175元/人;统筹景区保护和48户村民住房需求,投资2000万元规划建设“幸福新村”项目。

  90后朱小梅与丈夫都是大学毕业生,先后在长沙、广州和内蒙古从事电商生意,积累初始创业资金后,在沙洲村老入村口创办了一家二层营业面积的瑶厨食府,年接待团队用餐营业额最高突破40万元,现在弟弟妹妹都回来一起创业。

  被授予荣誉村民称号的赵汪栋,在沙洲“9村+一座水库”组成的红色文旅产业园设立肉食品科技公司,每出栏一头生猪捐1元钱反哺沙洲村集体经济发展,每年保底8万元;湖南梦洁家纺也在这个产业园设立被子生产线,每销售一床被子捐1元钱给沙洲村集体经济,每年保底4万元。

  让人惊喜的是,村里35名返乡创业青年、有志有识之士、入党积极分子等组建了沙洲青年志愿服务队,主动做好宣传家乡、美化家园、感恩教育、爱心传递、活动协管。每名志愿者还对口联系4-7户农户,帮其出谋划策,因地制宜谋发展。

  朱向群说,沙洲村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工作”的梦想,收入高者一年五六十万元,最低一年也有1.2万元左右。

  90后讲解员朱裕芳说:“每次讲到‘半条被子’和红军帮沙洲村里人劈柴、挑水等军民鱼水情的历史时,我都会无比的自豪与激动,嗓音都会高几个分贝。”

  现在省市对沙洲村的发展定位是不动一草一木,保持沙洲村历史原貌;不减景、不调整、不杜撰,传承好“半条被子”“一张借据”“踊跃参军”“同志们,跟我上”“《出路在哪里》”“沙洲新时代”6个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朱向群说:“沙洲村换了人间,每一寸土地都变了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