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爱国主义

首页 >> 最新报道 >> 正文

“刘老庄连”的兵 不变的爱民心

发稿时间:2025-10-16 13:32:00 来源: 人民日报

  9月15日,“刘老庄连”举行“新时代刘老庄八十二勇士”颁授仪式,连队干部为新当选的勇士颁发证书。

  张永进摄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阅兵仪式上,战旗方队浩荡驶过天安门广场。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迎风招展,气势如虹。

  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刘老庄连”副连长王宸一高擎“刘老庄连”战旗,身姿挺拔、目光如炬,庄严接受检阅。

  电视直播画面在这面战旗上停留近20秒。细心观众注意到,战旗上的“刘老庄连”的“庄”字多了一点,写作“庒”。“这与1943年旗帜上的写法保持一致。按当时的书写习惯,‘庒’是‘庄’的异体字。”王宸一介绍。

  一字一点,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英烈的致敬。网友的评论令人动容:“不能让英雄们找不到自己的部队!”

  战旗猎猎,忠魂不泯。这场景,将人们的思绪带回82年前那场气壮山河的战斗——

  1943年3月18日,江苏淮阴刘老庄。为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82名官兵以血肉之躯死守阵地,与千余名日伪军血战到底,最终全员壮烈牺牲。

  英雄为人民而战、为人民牺牲,人民哺育英雄、再造英雄。

  战后,当地群众选送82名优秀青年参军,新四军第三师七旅重新组建该连,并将其命名为“刘老庄连”。从此,“刘老庄连”这个用生命熔铸的番号,成为人民军队历史上永不磨灭的精神旗帜。

  从烽火岁月到复兴之路,装备在变、任务在变,但连队的忠诚和初心从未改变。新时代以来,“刘老庄连”官兵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传承“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连魂精神,以青春和热血守卫万家灯火、和平安宁。

  “我们是人民子弟兵。肩扛使命为人民,手握钢枪护人民”

  “刘老庄连”荣誉室里,一封泛黄的家书静卧展柜。这是八十二烈士之一、时任连队指导员李云鹏写下的。

  “父母亲大人大鉴:自儿离家已经年余……不知大人身体近来健康否?不知家中生活情形和收成怎样……”笔触温润,饱含思念。

  李云鹏憧憬风息波静、全家团聚的平凡幸福,却最终选择把对家的眷恋,化作对国的忠贞,以血肉之躯捍卫国家和人民——

  从拂晓到黄昏,敌人不断向阵地压来。在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指挥下,勇士们用刺刀、用枪托、用铁锹,甚至用牙齿,与敌人殊死搏斗。无一投降者,无一生还者,82名年轻官兵的生命定格在刘老庄。

  “八十二烈士用生命向世人宣告:中华民族从不缺少为守护家园而慷慨赴死的英雄。”连队荣誉室讲解员、中士张宇航说,自己虽然无数次讲解连史,但每每讲到那场战斗,他的眼角总会泛红。

  “面对潮水般的敌人,先辈们会不会害怕?”这个问题,曾久久萦绕在张宇航心头。

  通过一次次感悟连史、触摸烽火岁月,张宇航探寻出答案:“战斗中,他们之所以死战不退,是因为脚下是祖国、身后是人民。为人民而战,虽死无畏。”

  岁月流转,从共御外侮的悲壮岁月,到迈向复兴的崭新时代,“刘老庄连”官兵的忠诚与信仰从未改变。“人民”二字,烙在心底。

  九八抗洪,连队在洪湖大堤连续奋战28个昼夜,立下“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的铿锵誓言;汶川地震,连队党员突击队冒着余震徒步挺进震中,为灾区群众撑起一片天……

  为民的初心,官兵们不敢忘、不能忘,更不会忘。

  2023年夏,华北多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该旅奉命紧急驰援。彼时,“刘老庄连”大部分官兵正在执行维和任务,国内仅留有26人。考虑到连队留守人员多是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新兵,旅党委最初并未将他们列入出动名单。

  眼看一辆辆军车驶出营门,留守战士心急如焚。他们自发整理好救援装具,抱着背囊和衣而卧,随时待命。

  “洪峰过境,堤防告急!”关注着新闻中不断更新的灾情,26名官兵集体写下请战书,郑重按下26枚红手印:“我们‘刘老庄连’全体官兵誓死要上抗洪一线、誓死要上抗洪一线、誓死要上抗洪一线!”

  连续3个“誓死”,字字千钧、忠勇可鉴。

  最终,该旅党委批准他们奔赴前线。数十个小时里,他们夜以继日装沙袋、固堤坝、堵管涌,就像先辈坚守阵地那样,用身体筑起防洪长城。随后11天的灾后重建中,官兵们手掌磨破、脚板泡烂,但无一人退缩,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我们是人民子弟兵。肩扛使命为人民,手握钢枪护人民。”下士李梦翔的话语道出全连官兵的心声。如今,那份印着26枚红手印的请战书,已被郑重收藏进“刘老庄连”荣誉室,成为连队一心为民的见证。

  一片丹心护人民。从八十二烈士为国牺牲,到请战书上的26枚红手印,同一支连队,同样的使命,跨越八十载时空,为民情怀始终熠熠生辉。

  “岁月长河中,连队官兵一次次用行动证明,我们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部队,一定能忠实履行神圣职责,守护好祖国和人民。”连队政治指导员戴天骄表示。

  “只有成为尖刀上的刀尖,才配得上‘勇士’二字”

  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上,情境戏剧《永远的番号》再现八十二烈士壮举。“刘老庄连,全员补齐!”一句句台词穿透屏幕,震彻心灵。

  当晚,“刘老庄连”全体官兵整齐端坐,共同收看晚会。节目中,先辈们以身躯筑长城、以热血写忠诚;屏幕外,官兵们聚精会神观看,生怕漏掉一帧细节。

  当剧中角色高喊“我们是四连”后壮烈牺牲时,大家再也抑制不住情绪,热泪夺眶而出。

  “一句‘我们是四连’,喊出了向死而生的决绝,喊出了守护人民的重任。每一声呐喊,都喊在我们心里。”戴天骄感慨,“作为新时代‘刘老庄连’传人,英雄的旗帜交到我们手中,必须扛得起、扛得稳,传承英雄精神,不负血脉荣光。”

  精神永不褪色,誓言永远滚烫。

  82年前,先辈用生命铸就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连魂精神;如今,“刘老庄连”官兵传承英雄血脉,在强军路上奋斗冲锋。

  “刘老庄连”营房前,一棵青松屹立,苍劲挺拔。4年前,这棵青松从淮阴八十二烈士陵园移植而来。

  “种下信念,传承精神!”种树那天,时任连队政治指导员杨晋的话语掷地有声。战士崔帅宇、郑澳辉负责选址、挖坑、培土。在全连官兵共同呵护下,当年的小树苗,如今已有3米多高。

  种下的是树,立下的是根。

  崔帅宇曾因考核受挫,萌生过退役的念头。指导员带他走到树前说:“树虽然换了水土,却凭着一股生命力,越长越挺拔。人也一样,只要坚持,就能发光。”这句话点醒了崔帅宇。他决心要像这棵青松一样,挺直脊梁、向阳生长。

  后来,崔帅宇训练场站排头,困难前不退缩,任务中抢争先。那年,他远赴海外维和战场,巡逻、护卫、救援,样样冲在前。当年年底,他被表彰为“四有”优秀士兵。

  青松无声,兵心如磐。一茬茬“刘老庄连”传人把青春献给连队,书写新时代“刘老庄连”人的答卷。

  “刘老庄连”有一面“勇士旗”,是连队的传家宝。旗帜上,是历年获评“新时代刘老庄八十二勇士”的官兵签名,它代表着连队精神的接续、血性的传承。

  “只有成为尖刀上的刀尖,才配得上‘勇士’二字。”二级上士杨永杰语气坚定。

  作为刘老庄籍战士,他从小听着“八十二勇士”的故事长大。入伍时,家人郑重嘱咐他:“连队对刘老庄有恩,你要好好干!”他下定决心:既然是“刘老庄连”的兵,就必须争第一!

  通往梦想的征途,并非一帆风顺。入伍后的一次比武,杨永杰代表连队出战,却因状态不佳,与冠军失之交臂。这燃起了他的斗志。自那以后,训练场成为他的战场,手榴弹使用达到优秀仍不满足,继续向更高水平冲锋;掩体构筑早已满分,他却模拟带伤战斗,加练单手挖掘……

  一次次加班加点,一次次突破极限。

  汗水终不负誓言。杨永杰两度代表连队出征集团军比武,均取得佳绩。今年,他终于如愿,被评为“新时代刘老庄八十二勇士”。“作为连队第6300名战士,‘6300’的战斗编号,对我而言重于生命!”荣誉背后,是这名战士对连队赤诚的热爱。

  像杨永杰一样,从淮阴刘老庄来到“刘老庄连”当兵的战士,迄今已达170人。连队的战斗编号,也已从最初的83号,延续至6679号。这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代表着精神长河奔腾不息。

  “连队是个大熔炉,战士们‘进门一块铁,转眼硬如钢’。”戴天骄自豪地说,八十二载岁月流转,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火炬,始终在英雄连队中炽烈燃烧。

  “作为‘铁军’传人,必须扛得起千钧重担,打得赢未来之战”

  塞北草原,驻训场上,一场合成营战术演习激烈进行。秋风呼啸,铁流奔涌,“刘老庄连”在复杂敌情中向前推进。突然,导调指令传来:“指挥车遇袭,连长‘牺牲’!”

  攻势瞬间凝滞。危急时刻,二排排长张启军果断接替指挥。他镇定下令:无人机前出侦察,请求火力分队协同压制、覆盖“敌”阵。依托地形,他指挥官兵与多专业力量紧密配合,打出一套凌厉迅猛的“组合拳”,最终撕开防线、锁定胜局。

  临阵换将,为何不乱?

  “靠的是平时严苛到极致的训练!”连长朱明朝一语道破。他介绍,“刘老庄连”始终恪守“三个不满足”:不满足大纲要求、不满足常规练兵、不满足单个过硬。这既是连队的训练标高,更是官兵敢打必胜的底气之源。

  “八十二勇士”以血染旗,在官兵心中种下胜战渴望。新时代,“刘老庄连”官兵不断挑战极限、挖掘装备效能,人人争当“出膛即胜”的子弹,提升保卫人民的硬实力。

  记者在连队驻训场看到,全时待战的理念,深植连队战备工作细节:战备物资模块化整合、箱组化存储、便携式取用;任务细化到人、器材定位到班、时间精确到秒……

  现任一班班长洪何亮,是连队公认的技术能手,精通连队所有轻武器操作。他不仅自己技术高,还带出了一个“尖刀班”。

  一次对隐显目标实弹射击考核,一名新兵打出“10发5中”的成绩,已达大纲要求的优秀线。他刚露出笑容,洪何亮却严肃开口:“按照‘刘老庄连’的标准,这只是刚刚合格。”

  从此,洪何亮带着他苦练连发技巧。据枪、稳瞄、击发,一遍又一遍,甚至练到胳膊抖到端不住碗、吃饭握不牢筷。小战士曾有不解,却仍咬牙坚持。

  直到下一次实弹考核,他据枪更稳、呼吸更沉,最终打出“10发8中”的好成绩,这才懂了洪何亮严格要求背后的深意。

  “过去拼刺刀靠一股猛劲,如今打仗靠的是体系和协同。”洪何亮语气坚定,“现在我们能协同炮兵打击、可呼叫空中支援,一个班就是一个拳头。每个人都要过硬,战场上才能打赢。”

  平时训练从难从严,任务面前敢打必胜。

  2023年,在南苏丹维和任务区,“刘老庄连”二级上士王祥受命担任中国维和步兵营快反班班长。联合国驻南苏丹特派团要求,任务来临时,快反分队5分钟内完成出动准备,但王祥信念如铁:“中国军人,必须更快!”

  王祥深知,走出国门,他们代表中国军队形象,必须分秒必争、追求极致。他带领全班开启“读秒练兵”,将出动流程细分为4个环节、数十个动作点,逐帧优化、逐秒严抠;为缩短登车时间,他反复回放录像、纠正错误动作,带头测试上百次。

  联合国战备检验当日,王祥带领快反班雷霆出击——从指令下达至全员全装出动,仅用113秒。联合国驻南苏丹特派团官员由衷赞叹:“这个速度,除了中国军人,没人能做到。”

  113秒,是中国军人对胜利的执着,更是一支英雄连队向战为战的缩影。在新时代“刘老庄连”传人身上,战斗精神澎湃如初。

  走进“刘老庄连”营区,一眼便能看见电子屏上那句醒目标语:“距离下一场战争打响还有0日”。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姿态和信念——枕戈待旦、分秒不懈。

  “连队所在旅前身,是战功赫赫的‘叶挺独立团’,素有‘铁军’之威名。作为‘铁军’传人,必须扛得起千钧重担,打得赢未来之战。”朱明朝说。

  训练场上,阳光洒在战士们年轻而坚毅的面庞,他们的迷彩军装与草原融为一体。坚决听党指挥,永做人民守护者,“刘老庄连”向战冲锋的步履片刻不停息。

  记者手记

  永做人民利益捍卫者

  英雄连队“刘老庄连”诞生于抗战烽火中。82年前,“八十二勇士”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甘将热血沃中华,用生命践行“人在阵地在”的坚定誓言。重新组建80多年来,“刘老庄连”官兵牢记为人民扛枪、为人民打仗的神圣职责,践行英雄传人的使命担当,在强军兴军新征程中当先锋立新功,不断续写英雄连队新的传奇。

  擎起英雄旗帜,守护国泰民安。哪里有敌人,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洪水肆虐时,他们筑起人墙;山火蔓延时,他们逆行而上。“刘老庄连”官兵一次次向险而行,用血肉之躯守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正是人民军队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生动写照。

  “刘老庄连”用行动证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部队。新时代的人民军队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永做人民利益捍卫者,不断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一定能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