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爱国主义

首页 >> 最新报道 >> 正文

馆长说场馆——上海红色场馆系列访谈
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专访中共一大纪念馆馆长薛峰

发稿时间:2021-08-26 15:05:00 来源: 人民网

  编者按:上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建党100周年之际,这些见证和串联起百年大党光辉历程的上海红色场馆,又以崭新的面貌引领着人们来到百年征程的发端之地,探寻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感知初心使命,汲取前行力量。即日起,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人民网上海频道、人民数字·上海联合推出“馆长说场馆——上海红色场馆系列访谈”,打卡红色地标,聆听红色场馆背后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始发地。”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

  中共一大纪念馆外景。人民网 王文娟摄

  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2021年6月3日,经过600多个日日夜夜的精心建设,中共一大纪念馆以崭新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近日,人民网上海频道推出“馆长说场馆——上海红色场馆系列访谈”,邀请中共一大纪念馆馆长薛峰,介绍中共一大纪念馆的特色特点以及意义作用。

  以初心使命贯穿全篇,展陈面积扩大了近4倍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中共一大会址瞻仰。总书记动情地说,毛泽东同志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这个比喻很形象,我看这里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以初心使命贯穿全篇,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放置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中,讲好建党故事,阐述建党精神。”薛峰介绍,中共一大纪念馆项目,将历史的时间轴拓展成为历史的坐标系,从形式、内容、结构和空间等方面,大大增强对建党历史的叙述能力,丰富建党历史的讲述形式,凸显建党历史的呈现力度。

  中共一大纪念馆。 人民网 王文娟摄

  “宣誓言、刻初心、创未来”之地——这是中共一大纪念馆项目所要承托起的新空间和新意义。

  “建设后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展陈面积扩大了近4倍,全面修缮了一大会址,凸显了宣誓大厅,设置了初心讲堂,新建了报告厅,使得一大纪念馆对建党精神的彰显水平又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薛峰表示,中共一大会址是一处石库门建筑,也是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原真性、唯一性的历史建筑,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红色资源。由于参观人流量日益增长,原来的展陈面积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故决定新建展馆,为人们提供更好的观展体验。

  纪念馆和会址隔街相望,交相辉映。“经过多方比选,最终选择了位于太平湖畔的可利用区域,新展馆建筑是南北向排列,这符合整个新天地的建筑肌理布局。一大纪念馆不破坏原有的城市肌理,形成了一个开放型的、街区型的、还原式的纪念馆。”薛峰说。

  从时间轴拓展为坐标系,体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程

  中共一大纪念馆全新基本陈列《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在主题内容、文物运用、空间形式三个方面都着力进行了跨越式提升。

  薛峰表示,新馆展陈基本框架清晰,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通过序厅“历史选择 伟大起点”、第一部分“前仆后继 救亡图存”、第二部分“民众觉醒 主义抉择”、第三部分“早期组织 星火初燃”、第四部分“开天辟地 日出东方”、第五部分“砥砺前行 光辉历程”和尾厅“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永远奋斗”共7个板块,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程,聚焦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革命实践。

  “主义的抉择”展项。 人民网 王文娟摄

  新馆提供了更丰富、更完备、更充足的展陈空间。此次展览系统梳理馆藏文物,从馆藏12万件(套)文物和近年来从国际国内新征集的档案史料中精挑细选612件文物展品。加上各类图片、艺术展项等展品,展品总量1168件。

  “在党的创建史领域的红色文物,可称之为一次史无前例的集结展示。”薛峰介绍,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中共一大会议及代表,乃至中共二大、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建党前后的珍贵文献、照片、实物,甚至不少平日难得一见的小众红色文物,都一一被挖掘展示出来。

  此外,展览在配置文物的过程中,除充分展示国内已经披露的权威文献资料外,也使用了不少近年来从俄罗斯、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发现和征集的档案史料。

  讲诉文物背后的故事,突出“党的诞生地”主题

  “如今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是一个更宽敞、更厚重、更丰富也更具现代感的空间,历史现场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修缮。当上千件曾因空间限制而未能悉数展出的展品史料得以公之于众,当数字化、智能化的展陈手段带来全新的观展体验,人们有理由相信,在这里,对中共建党的风雨如磐,会有更加直观、更为深切的体悟。” 薛峰表示,展陈精心设计30余处重点展项,20多项多媒体声像,综合采用文物实物、图片图表、动态视频、油画雕塑、实景还原等多种展示手段,设计过渡性色彩格调,突出红色主基调,体现庄严神圣的效果氛围,突出“党的诞生地”主题。

  同时,展览注重挖掘文物展品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史之间的深度关联,精心设计文物配置,突出重点文物,并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运用专题式、组团式的配置方法,将文物融入到历史场景中,运用鲜活的声像资料,立体化讲述文物背后的建党故事。

  展陈5大亮点展项分别是序厅“历史选择 伟大起点”、主义的抉择、真理的味道、开天辟地大事变和光荣之城。

  薛峰举例说,馆内一处名为“主义的抉择”展项,馆方将珍藏的百本发行于上世纪初的先进思想刊物,做成了一面通透立体的“主义墙”。这面墙前方的展柜中,则单独陈列着《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正是这本《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李大钊所著《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0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人民网 王文娟摄

  比如 “真理的味道”,将馆藏镇馆之宝《共产党宣言》72种全部展出,与背景三折LED屏幕结合,形成三组互为呼应、又相对独立的故事场景,演绎三个篇章。

  比如展陈中的“光荣之城”的红色巨型城市沙盘。该展项通过多媒体手段,将1921年至1933年间,上海城市部分区域的时空形态、历史样貌“堆叠”到一起,突破了某一个某一时某一点的历史剖面,多维度反映了这个时段中共中央在上海的活动与发展。

  “百年前,一批觉醒的先进知识分子将切身之痛、彻夜之忧转化成改造社会的伟大行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是最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篇章。”薛峰建议,参观者可以静静地看,思考着看,多次来看。从救亡图存的历史一直看到新生活的当下,感受历史,比对今昔,让党史学习教育更加深刻生动。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