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爱国主义

首页 >> 最新报道 >> 正文

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应急管理人时刻准备着——
做忠诚卫士 护万家安宁

发稿时间:2021-11-26 15:36:0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森林消防局大庆航空救援支队河北张家口驻防分队开展悬索滑降训练。

  今年2月,在一次火灾扑救现场,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副站长张天水在轮换休息。

  刘小术在检查监测监控系统。

  (本版照片由应急管理部提供)

  2021年11月4日,首届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模范和消防忠诚卫士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全国应急管理系统8名一级英雄模范、99个先进集体、190名先进工作者、30名“中国消防忠诚卫士”和30名二级英雄模范受到表彰。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应急管理部门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应急值守,随时可能面对极端情况和生死考验。应急救援队伍全体指战员要做到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成为党和人民信得过的力量。应急管理具有高负荷、高压力、高风险的特点,应急救援队伍奉献很多、牺牲很大,各方面要关心支持这支队伍,提升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应急管理人扑烈火、战洪峰、钻深井、化危机……哪里有灾害,哪里就有他们逆行出征的身影;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成他们冲锋陷阵的前线;哪里有人民群众,哪里就是他们日夜守护的阵地。本报采访了部分受到表彰的个人和集体,聆听他们做忠诚卫士、护万家安宁的故事。

  福州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

  “守护古厝,不起火就是最好的‘赴汤蹈火’”

  马鞍墙、石板路、油纸伞……“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说起福建省著名景点三坊七巷,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名人故居云集、历史风味留存。然而,有一群人,他们每天用脚步丈量这片“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

  这里最宽的路是杨桥路,28米,最窄的路是立本弄,只有1.5米;最高的马鞍墙在闽山巷,11.2米,最矮的马鞍墙在衣锦坊,6.5米;最大的文保古建筑是刘家大院,4300平方米……对这些数据了然于胸的,是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的指战员们。

  “从队站到三坊七巷景区最远端郎官巷尽头是910米,携带消防员常备的60多斤装备器材跑步过去,需要2分39秒。”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站长陈辉华说,这些数据,是队员们一遍遍走街串巷、一次次开展防火巡查收集整理得来的。

  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组建于1990年,主要承担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三坊七巷明清古建筑群以及周边区域的消防安全保卫工作。“我们守护这片古厝已经实现了30年无重大火情、8年零火灾。”说到这里,陈辉华不无骄傲。

  古厝群大多是木质结构,建筑密度大,消防水源缺乏,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形成蔓延式燃烧。每天,消防巡查宣传队都挨家挨户、逐门逐院排查火灾隐患,开展防火巡查。坊巷内老旧小区集中、高龄老人较多且不会说普通话,队员们就学说福州话来发布防火提醒,还为独居老人免费安装独立烟感报警器。

  日复一日的互动中,指战员们与居民建立了深厚感情。“驻地群众与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令陈辉华感动的是,去年他们参与泉州“3·7”酒店坍塌事故救援,在救援后方现场,驻地群众有的拿出锅碗瓢盆、柴米油盐为消防员煮粥做饭;有的从网上采购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送来,甚至包括搜救犬的犬粮,为救援行动提供保障。

  社会的支持与肯定,让指战员们坚定了献身消防事业的决心。他们苦练绝技,全面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就拿在古巷里快速灭火救援来说,队员们有“高招”。

  不同于消防车、水罐车、登高平台车等常见的大型特种车辆,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采用的是“小快灵”的便捷装备。“因为坊巷内的巷道十分狭窄,即使最宽的地方,队员的两个手臂也伸不开。一旦发生火情,常规消防车辆无法进入。”陈辉华介绍说,他们量身定做的全地形消防车辆宽度只有1.3米,遇到一些比较陡峭的台阶也能拾级而上,确保消防员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同时车上能携带0.3吨水,配备干粉灭火器、水机灭火器、高压细水雾、多功能水枪、水袋等基础性装备,能充分实现“打快、打早、打小”初战控火的目的。

  荣立集体一等功一次、集体二等功一次、集体三等功三次,被评为“全国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集体”……面对诸多荣誉,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的指战员们说,平时认真负责,不让火情发生,就是消防员“赴汤蹈火”精神的最好体现。他们还要继续守护古厝,防患于未然,因为他们的座右铭是:“不起火就是最好的‘赴汤蹈火’”。

  安全生产监管员王兆革:

  “用我们的辛苦换来百姓的平安,非常值得”

  “这两种气体一旦泄漏,遇到明火就会燃烧甚至引起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必须立即整改。”近日,江苏省宿迁市应急管理局王兆革带队检查当地一家汽车站台生产企业,发现车间里的乙炔和氧气钢瓶都没有安装防倾倒装置,直接横放在地上。她当场责令企业停止作业,并详细讲解隐患整改要点。

  自1998年开始从事安全监管工作以来,像这样深入一线查隐患的情景,在王兆革的职业生涯中反复出现。进企业、进现场、找隐患、改问题……23年来,她累计检查企业3700家次,排查隐患2.7万多条。

  “我今年50岁,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有的只是对工作的热爱,对监管一线的牵挂。”获评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的王兆革说。

  因为这份热爱和牵挂,只要有需要,即使深更半夜,即使危险重重,王兆革都随叫随到。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王兆革第一时间深入企业,指导帮助防护物资生产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她还用2个月时间,对辖区所有涉粉尘企业逐一检查。

  检查过程中,一家粉尘涉爆企业采用沉降室除尘法进行除尘,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她当即责令企业立即停业整顿,“什么时候隐患消除了,什么时候再恢复生产”。没想到,这家企业千方百计地托关系、找人说情,想边生产边整改。王兆革果断拒绝,还多次给企业负责人做思想工作。最终,该企业落实整改责任,经检查符合要求后才重新经营。

  多年来,王兆革总是这样,不放过任何一个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工厂老板说,她让企业真正体会到安全生产带来的经济价值;企业负责人说,她铁面执法、柔中带刚,对企业是真心好!

  2015年有一次,王兆革因长时间高强度工作,突发心脏病。医生诊断其为劳累引起的突发冠心病,必须住院治疗。但她在医院住了3天,顾不上“一定要卧床休息”的医嘱,就回到工作岗位上。

  “这些年我一直奔波在监管一线,工作、检查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一想到手头上还有那么多工作没有完成,我就必须回到工作岗位。”对她而言,应急管理工作是经验上的考验,也是意志上的历练。

  王兆革向记者展示了一部老相机,这是她工作中的“老伙伴”。“这个相机陪伴我十多年,不管是进企业检查还是参与事故救援、处置紧急险情,它为我们保存证据立下汗马功劳。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所管的辖区从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用我们的辛苦换来百姓的平安,非常值得。” 王兆革说。

  煤矿安全监察员刘小术:

  “守护矿工兄弟们的生命安全,就是我的初心和使命”

  在陕西榆林,煤矿上的人都知道一位“狠茬子”监察员。他就是共产党员、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陕西局的刘小术。

  2021年,辖区某煤矿为尽快回收上层煤大巷煤柱,在回采方案未取得监管部门批复的情况下,便擅自组织人员打开密闭墙进入采空区维修巷道。接到举报电话后,刘小术连夜前往调查处置,命令立即撤出在采空区作业的13名矿工。随后的一天一夜,他又5次下井,监督煤矿将打开的两道密闭墙重新进行永久构筑,最后对该矿进行顶格处罚,并追责6名相关责任人员。由于人员撤离及时,避免了一起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

  2018年11月,刘小术和同事一起对辖区某煤矿开展检查,发现该矿存在瓦斯漏检假检的重大安全隐患。陪检的矿井负责人对他说:“我们是低瓦斯矿井,这地方除了抽水工人,平时也没几个人来。只要你不说,我马上就能整改。如果把事情搞大,你想过后果吗?”面对辩解和威胁,刘小术坚守原则,召开公开裁定会议,依法对该矿进行处罚。这一举动还扭转了部分煤矿对低瓦斯矿井瓦斯检查工作不重视的状况。

  “其实我的长相也不‘凶狠’”。谈到“狠茬子”这个外号,刘小术说,“这个‘狠’,是从我们工作角度说的,是对事故隐患和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的态度,是不查出问题不罢休、不整改隐患不撒手的那个劲儿比较‘狠’。”

  为什么要“狠”?作为一名矿山安全监察员,刘小术常年在地下几百米深的煤矿巷道里工作,他深知,那里阴暗潮湿、环境恶劣,已知、未知的风险很多,稍不留神就可能让矿工兄弟们流血受伤,甚至失去生命。

  体会过矿工肩扛千斤担、脚踩一腿泥的艰辛,见证过事故发生后的惨烈和沉痛教训,也感受过矿工家属们希望亲人平安归来的殷切期盼,刘小术坚定地说:“守护矿工兄弟们的生命安全,就是我的初心和使命。”

  这位“狠茬子”监察员,对自己也颇“狠”。10年来,他深入井下一线行走近5000公里,监察800余次,查处各种隐患5000余条,分局辖区90%以上的煤矿都留下过他的足迹。从井口到最远的工作面,工人们乘坐电车都得40多分钟,刘小术却要步行监察每一个角落。他说,“多去煤矿多下井,遏制事故靠责任。”今年,刘小术获评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他所负责辖区的煤矿近5年未发生任何事故。

  有一次,年纪尚小的儿子问刘小术,爸爸每天在下水道里工作,都干些什么?好不好玩?刘小术回答:“爸爸的工作不是在下水道,是在煤矿的井下巷道,干的是保护好多叔叔伯伯生命安全的事。”儿子好像听懂了,大叫着说:“我明白了,爸爸你很厉害!”

  航空救援飞行员兰海亮:

  “希望为应急救援力量插上翅膀”

  舷窗外,火场冒出的滚滚浓烟形成巨大烟柱,偃松林形成了树冠火,眼前都是烟雾。

  这是2017年6月,森林消防飞行员兰海亮在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森林火场上空遭遇的险境。

  当时,兰海亮驾驶着直升机执行吊桶灭火任务。受气流影响,吊桶开始剧烈摆动,与机身形成共振,吊桶拉着直升机迅速下坠。危急时刻,直接抛桶能够确保飞行员的安全,但如果下面是居民区,则会造成伤亡。面临生死抉择,兰海亮调整飞行速度和高度,经过一系列紧急处置,保住了直升机和吊桶。

  后来,当兰海亮驾驶直升机将灭火队员机降到位准备返航时,火场风向突变,高达5米多的火焰向灭火队员迅猛袭来。兰海亮果断在原降落点着陆,迅速组织灭火队员登机,确保了灭火队员的安全。

  临危不惧的完美操作,源于平日里的刻苦钻研和训练。改装培训他第一个报名、高难课目他第一个上机、实战任务他第一个起飞……同事们都说,“海亮就是我们心中的‘金头盔’!”

  自2009年调入武警森林部队直升机支队后,兰海亮已参加10余次灭火实战,累计航程1000多公里,机降灭火队员300余人次,吊桶洒水100余吨。2021年11月4日,兰海亮获评中国消防忠诚卫士,他所在的森林消防局大庆航空救援支队飞行大队也获评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集体。

  与地面救援力量不同,航空救援力量被称为“空中守夜人”。他们翱翔在蔚蓝的天空,守护着祖国的绿水青山。当灾情发生时,他们能利用直升机的优势,第一时间抵达现场,扑灭地面人员难以接近的火点,实施综合应急营救。

  今年河北邯郸朝阳沟风景区发生森林火灾时,火场平均海拔2000多米,谷底取水点至悬崖作业点距离仅6000米,但高度差1400米,只有一条山谷可供直升机进入,山区气流紊乱,飞行难度极大。“当时火点周围峭壁林立、断崖密布,我们充分发挥了空中优势,直升机携带吊桶精准洒水。”兰海亮说,机组奋战20多个小时,吊桶洒水50吨,扑灭悬崖火点、烟点10余处,最终圆满高效完成灭火任务。

  今年2月,在河北张家口备战冬奥会任务期间,兰海亮还首次完成国内13吨直升机在医院楼顶平台着陆飞行,将地面救援任务所需的90分钟时间缩短至15分钟,为应急医疗救援打开了空中生命通道。

  “作为一名飞行员,我见证了中国航空救援力量的换羽腾飞,希望为应急救援力量插上翅膀。”兰海亮说。

  公益救援志愿者石欣:

  “继续奋战在公益救援道路上,为应急救援工作尽一份力”

  重特大灾害发生时,广大社会应急力量经常与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应急力量并肩作战。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会长石欣,就是社会应急力量的一分子。

  起初,石欣只是一名登山爱好者,自2003年开始,他逐渐参与一些山上搜救、寻找迷路“驴友”的应急救援行动。2008年,石欣在深圳登山户外运动协会的组织下,参与了汶川地震的救灾工作。在灾区持续一年的公益救援经历,让石欣印象深刻。回家后,石欣就和朋友们成立了深圳山地救援队,并于2013年在民政部门注册为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开启他的公益救援之路。

  累计参与的219次救援行动中,不乏惊心动魄的经历。2010年,石欣赶赴云南大理苍山参加一次山地救援行动,搜救一个在山里失踪了12天的小伙。峡谷陡峭而深邃,在下撤过程中,石欣因为抓空差点掉下悬崖,万幸的是,悬崖上的藤蔓救了他一命,同行队友和村民向导连忙用藤条将他拉了上来。

  亲身体验过一线救援的危险,让石欣更感建立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的重要。“作为志愿者,一定要遵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做好社会志愿服务和社会文明建设的践行者。”石欣说,“我自己也学习了多项救援技能,包括建筑坍塌救援、高空绳索救援、应急医疗、直升机救援等。”

  多年来,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630多名专业队员和1400多名志愿者,管理规范、拥有多项专业技能的综合性民间救援队伍,也是国内首支获得城市搜救2级综合性救援队称号的民间救援组织。

  疫情期间,石欣带领深圳公益救援队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组织募集防疫物资,向62家医院和单位捐赠抗疫物资总计超过166万件,总价值约570万元。今年河南水灾期间,他连续一周多坚守在后方平台调度人员,协调物资,组织了近600万元的救灾物资支援前线。“虽然那一周我只睡了十几个小时,但看到灾区村民收到急需的救援物资,穿上专业的救生衣,心里特别高兴!”回想当时的情景,石欣难掩激动之情。

  长期坚持公益事业的石欣,志愿服务时长已经超过5000小时。“作为社会应急力量,我们不断发挥全民动员、全民响应作用,做国家应急力量的辅助补充和后备力量。”石欣说,“我要继续奋战在公益救援道路上,为应急救援工作尽一份力。”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