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爱国主义

首页 >> 最新报道 >> 正文

为了精彩“太空之吻”,他坚信无论多难都值得坚持
张崇峰:坚持做中国的“空间对接”

发稿时间:2022-09-01 15:59:00 来源: 文汇报

  ■本报记者 许琦敏

  自去年4月升空以来,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异常繁忙:“天舟”货运飞船来来往往,“神舟”载人飞船将一批批航天员接送于天地之间。每一次飞船往来,都要与天和舱进行一次交会对接、一次分离。迄今十几次“分分合合”,每一次都精准、平稳。

  “只有掌握交会对接技术,才能运行一个空间站。我们现在的交会对接技术,完全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从接受“自主开拓空间对接技术”任务的那一天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张崇峰就对此倾注了全部心血。日前,他获评2022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迟到”近十年的交会对接

  2011年11月3日凌晨1时,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圆满完成“太空之吻”。这是我国航天器首次在太空中实现交会对接,完全依靠我国自主研发技术。身为交会对接技术研制总设计师,张崇峰深知这一刻有多么来之不易——比原计划迟到了近十年。

  时光倒转到1995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时代就响应国家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号召,前往俄罗斯学习空间对接技术的张崇峰,回国不久就接到了“自主研制我国空间对接技术”的任务。此前中国专家前往俄罗斯考察时,对方曾开出1亿美元的天价设计专利费,因为交会对接技术实在太难了。

  来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开始相关研究,张崇峰才真正体会到其中之难,“原本估计2002、2003年就可以掌握,可真正实现还是到了2011年”。不过,这近十年的“迟到”仍然值得,他带领团队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以能与国际空间站相匹配的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为目标,坚持从零开始,建立中国自己的空间对接技术体系。

  不放过千分之一的隐患

  “现在,我们敢说,中国的空间对接技术并不逊色于俄罗斯,尤其在平稳性上。”回首20多年的对接机构研制之路,张崇峰最想感谢的,就是曾经在科学上不断“逼迫”他的前辈专家们。张崇峰清楚记得,有一次汇报中数据曲线上出现了一个“毛刺”,与会老专家要他说清原因。在这样的“逼迫”下,最终团队发现,这个“毛刺”是机构齿轮在内部对撞时造成的。这给张崇峰“狠狠上了一课”。此后,他带教年轻人,也会用同样的要求和标准。

  2010年腊月二十七,神舟八号对接机构捕获缓冲试验正接近尾声。突然,捕获传感器信号异常。这种故障出现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一,且对任务影响不大,但是张崇峰一声令下,所有准备回家过年的同事全部回到实验室。经过九天九夜废寝忘食的奋战,他们终于找到症结,排除了这千分之一的隐患。

  坚守无悔创新路

  1995年成立至今,对接机构研发团队几经起伏,最困难时仅剩7人,可张崇峰从未有过丝毫动摇。“中国的载人航天一定要走自主发展的道路,无论多难都值得坚持,因为我们的每一分努力都不会浪费。”

  对接机构就好像空间站的一个个巨大接口,通过连接不同航天器与设备,不断拓展新本领。已为空间对接白了头的张崇峰,提到空间站未来发展,语调不经意就高昂起来,“美国将要建设的月球基地也会大量使用对接机构,实现更大型空间设施的组装,我们也正在探索更多新领域”。不断遇到新问题,不断解决新问题,这是一条无悔创新路。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