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爱国主义

首页 >> 最新报道 >> 正文

投桃报李 践行承诺 135位受助学子向“晋绥情公益助学基金”捐款

发稿时间:2023-02-28 13:1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七年公益助学,覆盖山西省3市11个县、2918名学子、445所大学……在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数据库里,保存着“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开展七年来所有受助学生的信息资料。

  这其中,包括一类特殊的数据信息:即不断增长的来自受资助学生的捐款统计。

  基金会理事长林炎志从新疆克拉玛依发来寄语:“同学们:你们一定要感恩公益,坚持诚信、回报、传承;改造世风,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公序良俗。”基金会供图

  一位受资助学子在学校应征入伍,从新疆边防线把第一个月的津贴1500元捐到基金会;一位受资助学子从厦门大学毕业时将学校颁发的“学业优秀奖学金”1500元捐给基金会;一位受资助的大学一年级学子将暑假打工赚来的500元捐给基金会;一位受资助的肢体残疾学子刚毕业就主动向老师表达,就业后第一时间兑现承诺……这个名单还很长,据统计,截止2023年2月,已有135位来自全国各地当年受资助大学生向“晋绥情公益助学基金”捐款。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其实这份捐款源自一份沉甸甸的承诺。在每年举行的“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中,伴随给予每位寒门学子5000元的资助,都会有一份规范的《捐资助学合同》,其中除鼓励学子们勤奋上进、勤工俭学、精进学业、回报家乡外,还特别要求在毕业后就业第一年支持公益,向“晋绥情公益助学基金”捐款。

  基金会名誉理事长贺晓明在听取基金会秘书长段晓飞汇报老区受助学子捐款情况后,给孩子们写下寄语:“心存善念,回报社会,老区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基金会供图

  年复一年,随着最早几届受资助学子陆续毕业,很多人开始践行当年作出的庄严承诺,秉承一颗感恩心和公益心,尽己所能回馈基金会,回馈社会,一笔笔捐款、一封封信件也从全国各地寄往北京。

  在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晓飞看来,能把一项“送孩子上学”的公益活动,培育出一个社会公益群体,成为支持公益的新生力量,成为提升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何其幸也。

  山西代县受资助学子梁越在学校授课。基金会供图

  不久前,山西代县2018届受助学子梁越给基金会发来信息,去年毕业后,她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想把晋绥情怀传递下去,“我没有忘记约定,愿尽绵薄之力帮助更多的孩子上学”。

  山西交城县2018届受助学子李鹏来信说,四年前,基金会帮他解了燃眉之急,他也会将一份善心捐出去,为“晋绥情”加一盏灯,“毕业后我回到故乡交城县庞泉沟,愿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山西交城县受资助学子李鹏回到家乡庞泉沟。基金会供图

  一次资助,一番嘱托,一句承诺,一份回报,七年来,从圆梦大学到回报家乡,这是爱心的接力。

  这些年来,无论受资助学子身在何方,他们一直被基金会关注和关心着,都曾收到过《红色晋绥》简报。

  据了解,基金会与学子们建立微信群,不定期进行回访、沟通和交流。在清华大学,基金会曾和山西籍学子们开展座谈,基金会理事长林炎志勉励受资助学子积极回报社会、反哺家乡;在太原中北大学,基金会同志曾前往看望来自革命老区受资助学子;2021年元旦,基金会向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四届受资助学子送去“慰问信”和《红色晋绥》简报,向他们介绍基金会开展的工作。

  2021年8月,基金会名誉理事长贺晓明特地将自己编撰的《前辈的身影》一书送往吕梁500册,赠给受资助学子每人一册,那个场景至今仍深深印刻在基金会同志心中,令大家难忘。

  2022年冬天,在新疆塔里木大学调研时,林炎志专门邀请在该校的几位受资助学子会面座谈,2022年秋季开学恰逢疫情,段晓飞早早赶到北京大学看望前来报到的老区受资助学子,这些行动让远离家乡的孩子们倍感温暖。

  在基金会,那份学子捐款的名单还在不断延长,数额还在不断增长。段晓飞说,多年来饱含晋绥情怀的捐资助学活动,其意义不仅仅是让山里娃走出大山,帮寒门学子圆梦大学,更是为了播撒希望,让雷锋精神赓续弘扬。(记者 李川)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