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爱国主义

首页 >> 最新报道 >> 正文

从这里奔赴远海大洋

发稿时间:2024-06-06 13:26: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南部战区海军某训练基地新兵进行战术训练。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摄

  初夏时节,粤南某训练场上硝烟四起,一群佩戴列兵军衔的海军战士,正在进行贴近实战环境下的战术演练,他们面对“敌人”的猛烈“炮火”,以娴熟的战术动作勇往直前,一举夺得了战斗的胜利。

  3个月前,这群新兵还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地方青年,如今,他们即将完成在南部战区海军某训练基地的新兵入伍训练,成为一名合格的海军战士。

  南部战区海军某训练基地承担着战区新兵入伍训练、预选军士培训等任务,基地自上世纪50年代成立至今已培养了40余万名合格的海军战士。近年来,基地聚焦海军新时代使命任务,积极培育新时代水兵战斗精神,一批批参训官兵从这里走向基层一线、奔赴远海大洋的各个战位。

  “培育官兵战斗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该基地领导介绍,历届党委坚持上下联动、综合施策、为战育人,着力构建全方位培养格局,为官兵营造铸魂育人良好环境,切实为“建设新质海军、打赢高端海战”提供坚强有力精神支撑。

  “到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没想到,刚来这里就能体验到战场的硝烟味!”3月底,新兵鲁云哲在基地举行的开训动员仪式上,观摩了班长骨干们演示的队列、刺杀、武器分解、战术基础等新训课目后热血沸腾,决心要像老班长们一样熟练掌握这些课目。但刚到新兵连的他,一时难以适应紧张的训练节奏,成绩总是达不到预期。

  “在列强的进攻下,爱国将领关天培带领将士们坚守炮台,最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今年新兵入连不久,连队便组织他们前往驻地附近的虎门古炮台,展开现地教学,基地干部范哲谦动情的讲述深深触动了鲁云哲和他的战友们。

  历史上,该基地所在位置曾是军事重镇、兵家要塞,古战场遗迹在营区各个角落可见,一座座雕像诉说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因此,每逢新兵入营,基地各营连组织的第一堂政治教育课,便是在这些历史遗迹旁展开。

  “我们作为军人,肩负着保家卫国的使命,必须练强自己的战斗本领。”随着时间推移,在连队各项教育活动影响下,鲁云哲重拾信心、刻苦努力,训练成绩不断提升。

  现在,已经通过新训各课目考核的鲁云哲,在面临岗位分配时表态:“我要到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军政训练是新兵战斗精神生成的基础,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和战场需要,发挥战斗精神‘孵化器’作用,为点亮灵魂之光,筑牢红色之基。”前不久,在基地组织的带兵骨干经验交流分享活动中,海军优秀“四会”教员、一级军士长苏江山听了鲁云哲的故事感慨颇深,于是回忆起自己过去带兵的故事。

  “对于新战友来说,我们既要当好他们专业课目上的教员,也要当好他们思想上的‘导师’。”苏江山说。

  那年,在基地进行报务专业学习的学兵吴迪,险些被复杂的专业知识“劝退”。苏江山作为带兵骨干,决定帮助吴迪尽快追上同年兵,“绝不让一个战友掉队”。

  苏江山先从思想工作入手,讲述自己的入伍经历和军营收获,之后又引申出军人使命任务、职责要求。渐渐地,吴迪受到老班长成长故事的启发,思想观念开始发生转变。

  “吴迪学习报务很有灵性,是个好苗子。”在专业学习上,他们组成“帮扶对子”,苏江山还给他经常“开小灶”。吴迪在专业上的点滴进步,苏江山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

  吴迪的报务专业潜力被充分挖掘出来,与同年兵相比,他不仅听得清、反应快,而且写得准。最终,吴迪顺利通过专业考核,选择奔赴南沙一线海岛,“坚守军事斗争前沿”。

  “让教位衔接战位,让课堂连接战场”

  粤南某海域,碧海蓝天之间,几条小船在海面上游弋,该基地教练员何亮正带领学兵们开展舢舨训练。舢板训练是学兵们的必修课。

  “舢舨训练对磨砺学兵的战斗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何亮说,“1条舢舨由1名舵手和12名桨手组成,与军舰一样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向前的最大动力,让舢板一往无前。”

  近年来,随着部队新装备加速入列,一线部队对紧缺专业学兵需求增大,何亮与教学骨干们多次深入一线,及时掌握部队作战需求,不断地把需求转化为教学训练课题,帮助学兵更早适应自己的专业。

  “培育战斗精神,还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作支撑。”该基地教研部领导介绍,基地相继建成军体模拟训练系统、电教辅助系统、舰艇损管训练中心等教学场地,帮助新战友适应新岗位,练出真正的战斗本领,“让教位衔接战位,让课堂连接战场”。

  在该基地舰炮教研室内,讲师雷飞正带领一线教学骨干进行舰炮3D建模。作为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军军事建模竞赛部队组二等奖得主,他总是想着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于教学之中。

  “随着装备快速发展,基地教学设备很难跟上一线部队配置速度,很多学兵在专业学习时,对理论理解不够透彻。如果采取3D打印,把很多停留在理论的零件变为可观可感的实物模型,可以帮助他们快速掌握知识。”雷飞说。

  “用好资源,就能让学兵们更快适应一线部队,更快生成战斗力。”雷飞表示,由于舰艇部队人员职责多,学好单一课目并不能适应职责要求,基地按照“集优保障、集中组训、集约专修”的思路,研究制定集约化组训方法,把训练内容相近、保障相似的课目合并训,实施规模保障共享共用,确保组训过程更连贯、更高效、更贴近实战。

  “警报!我舰遭受攻击,局部受损,请立即进行损害管制。”在基地损管训练中心,信号专业和报务专业的学兵们混合编组进行损害管制训练。信号兵张志豪和报务兵唐博峰虽然彼此不熟悉,但经过短时间磨合,依然顺利完成了堵漏和灭火训练。

  去年以来,该基地完成多个专业20余门课程的标准修订,5项教学研究成果获奖并被推广,推动基地专业培训质效显著提升。

  “我要像他们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员”

  “如何将刺刀见红的血性基因融入‘兵之初’?”这是该基地军体教员、“海军优秀教练员”陈泽明经常思考的问题。自全军新兵军政课目调整后,刺杀训练、近距格斗训练为代表的传统课目被纳入新兵军事课目训练与考核中,在培育海军新时代战斗精神的大背景下,受到各级关注。

  “我的梦想是驾驶战舰驰骋大洋。”起初,基地全面铺开新兵刺杀训练时,一些新兵并不在意,还有人吐槽刺杀技能根本用不到未来的海战场上。

  “在人民海军的历史长河中,数次出现‘小艇打大舰、海上拼刺刀’般的壮举……”每当刺杀训练开始前,陈泽明总会为新兵讲述经典战例,让大家明白练习拼刺刀的重要性,“当战争消耗到最后,拼的就是刺刀见红的精神。”

  “战场上,当我们的子弹打光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刺刀和敌人拼刺,如果刺刀没了,我们身上的腰带、水壶、挎包都可以拿起来当武器。”当前,陈泽明以实战、实训、实评著称的军体课,已经成为基地的热门训练课目,战士们带着敌情、带着背景练习刺杀,锤炼血性胆气,训练热情十分高涨。

  不久前的一天清晨,随着一阵急促的哨声,基地女兵连的新兵们快速穿戴装具,飞奔至楼下。

  “报数!”“1、2、3……满伍!”看了眼秒表后,班长王璐淑的脸上露出欣慰的表情,因为这次紧急集合的用时又快了数秒,她勉励大家说:“同志们表现得不错,平时快一秒,战场上打赢的把握就多一分。”

  “上了战场只有战斗员,没有男女之分。”在训练场,王璐淑对女兵们格外严格,让刚来到军营时的新兵黄媛静“有点吃不消”。这名05后女兵,在读高三时,受卫国戍边英雄事迹的感召,把“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写在课桌上,激励自己考上了大学,并选择在大一时参军入伍。

  “在军营,我对卫国戍边英雄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要像他们一样,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斗员。”黄媛静坚定地说。

  近3年来,女兵连在基地开展的“精武”“逐梦”“使命”等系列群众性练兵比武中,与男兵连同场竞技,她们敢打敢拼、血性十足,夺得多项考核第一。

  日前,基地为完成入伍训练的新兵们举行授衔仪式,黄媛静与战友们佩戴列兵军衔,面对军旗庄严宣誓:“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从命令,忠于职守,严守纪律,保守秘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苦练杀敌本领,时刻准备战斗,绝不叛离军队,誓死保卫祖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通讯员 蔡盛秋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