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跑出来的缺陷数据,明显比上次的准确率高很多。一会和厂家碰头的时候咱们再对一下,争取把各条线路的都优化一下。”在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供电段检测车间分析工区,工长李子丹目光紧锁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黑白图像,指尖飞速敲击,反复校准着最近一期的接触网检测缺陷数据。这已经是她带领团队攻关“智能4C检测系统”的第二个月了。
“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让隐患逃过‘数字眼睛’的计算,我们必须较真到底。”李子丹坚定地说。
练就“火眼金睛”
“这个岗位虽小,但责任重大,一旦出现错漏分析,将给行车安全带来隐患。”哈尔滨供电段检测车间分析工区工长李子丹介绍。
“6C检测监测系统”,是确保铁路供电设备安全的一项重要手段。以李子丹为代表的铁路供电段检测车间数据分析员,通过视频监测及图片分析,对高铁接触网的悬挂状态及零部件工况进行检测分析。她们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接触网“B超医生”。过去6年,李子丹始终坚持“严一格、高一档、精一度”的标准,带领分析工区的姐妹们练就了一双双“火眼金睛”。
今年以来,为规范6C系统运用管理,从整体上提高班组6C分析能力,李子丹落实职工差异化培训,结合现场实际增加典型问题数据分析识别练习,从海量黑白图像中精准揪出螺母松动、线索磨损等危及行车安全的隐患,班组日均分析3000张图片,精准度高达95%以上。
从人工辨图到智能攻坚
随着高铁网络不断扩张,传统的人工分析方式逐渐力不从心,2025年,国铁集团全面推广“智能4C检测系统”,旨在通过算法实现自动识别故障。然而,该系统在投入使用初期却因线别不同、安装工艺差别等原因频繁出现缺陷误判,一度让精准检测陷入困境。
李子丹带领团队与设备厂商展开了一场“拉锯式”的协作,同时逐一复核校准“智能4C检测系统”识别出的缺陷,并结合光线变化等实际检测场景中的环境因素,对初始分析进行多次迭代优化。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智能4C检测系统”缺陷诊断误差率较初始数据降低7%,这一突破为检测车间后续的智能化检测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维监测”筑牢供电安全防线
2025年春节以来,李子丹带领的攻关小组累计完成了管内4条、共1258公里的高铁设备上千条报警信息的分析。其中,有十几条危及现场安全的问题,攻关小组第一时间上报技术科并通知相关车间进行现场核对,为段指导维修、消除隐患提供依据,有效发挥了信息、智能技术在设备安全检测监测的重要作用。
“春季大风、冰雪融化情况多,轻飘物、鸟巢等诸多外在因素会干扰接触网的安全运行。”李子丹带领团队成立专项攻关小组,运用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对接触网运行状态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分析,并将其与1C波形图中的几何参数、2C视频中的影像、4C拍摄的图片进行综合对比,不断查找缺陷形成规律,为现场维修提供可靠依据。
三八妇女节刚过,车间荣誉墙上又新增了一块“集团公司先进女职工集体标兵”奖牌。本是值得欢庆的时刻,李子丹却带着同事们紧盯新组装好的智能2C等设备,全身心投入到新一轮的分析测试工作中。“我们要让‘数字眼睛’看清接触网的‘隐疾’。”她的话语中满是坚定。(记者 秦亮 通讯员 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