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西铁青年故事分享会在安康举办,47年来西铁青年扎根大巴山的奋斗故事,在会上再次引发共鸣。
分享会现场。通讯员陈星衡 摄
巴山素有“抬头一线天,低头是深涧”之称。1978年铁路通车后,第一代养路人解和平带领工友在此扎下根来。这位被工友称为“钢筋混凝土工长”的老铁路人回忆,当年隧道内常年阴冷潮湿,三伏天也要裹着棉衣作业,道床下沉、翻浆冒泥等病害让列车时速仅能维持在 15 公里。他带着工友徒手清淤抢险,即便患上严重的关节炎,依然坚守在一线。
另外两位初代建设者的故事同样令人感动。桥隧工曹美英回忆初登黑水河钢梁桥时,山风呼啸吓得她直哭,但在老师傅的鼓励下,她坚持了下来。女儿出生后,她用布绳一端拴住孩子、一端系在桥梁上,在这样“两头拴”的特殊岁月里,逐渐成长为生产骨干。领工员管煜则自掏腰包当起了“巴山月老”,三年间促成了12对青年在这里安家立业,用温情凝聚起新的建设力量。正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付出,铸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创新”的巴山精神。
“户口迁到巴山,就断了走的念想。”第二代养路人王庭虎,讲述了他 37 年如一日的坚守故事。1990 年经历陕南洪灾时,面对家中被淹与线路抢险的两难,他“舍小家为大家”在泥水中奋战三天三夜,直到线路抢通。巴山精神不仅是苦干,更在于巧干。王庭虎首创的“单元修”养护模式,更让大巴山隧道创下13个月零误差的纪录。
如今新一代青年接续创新,为巴山带来了新的活力。青年技工巩昊发明的联动调整技术将轨距误差控制在±0.3mm内。青年们运用大数据优化设备,推动“地质博物馆”向“数字巴山”转型。从铁道兵筑路到激光校准钢轨,从手工抢险到数字管理,技术与条件不断升级。
从 1978 年至今,巴山地区“孕育”了20 位省部级先进典型。“四必谈五必访”“一对一导师制”等暖心举措,持续为青年成长铺路搭桥,让青春力量在铁道线上生生不息。“巴山精神的独特魅力,其本质是将个人价值熔铸于国家动脉的使命感。”原安康工务段长刘惠军分享感受。从“三线建设”的热血岁月,到交通强国的时代征程,这份与国家同频的集体主义情怀,赋予平凡岗位以信仰的光辉。
如今,复兴号动车组穿梭于大巴山脉,载着三代铁路人的奋斗足迹,续写着巴山精神的新时代篇章。(记者 田昕禾 通讯员 陈星衡 王乐)